鸟粪贸易的繁荣,离不开当前的时代背景。
19世纪初
发展于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的席卷欧洲,至19世纪中叶,英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化国家,以蒸汽动力为代表的工业革命深刻影响到欧美各国,大工业生产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业,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国际贸易繁荣。
欧美各国工厂林立,对劳动力需求强烈,这导致大量失地农民进入工厂务工,城市人口迅速增加,相应的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
与之相比较
农业领域的发展显得滞后,在化肥没有出现的年代,土地产量很低,唯一的方法是通过有机肥促进农作物生产,所以人畜粪便是很抢手的资源。
为了增加土地肥力,欧洲人甚至跑到拿破仑时期的战场去挖掘骨骸,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进口动物骨渣,埋到地里以增加肥力。
以上种种的措施,效果都不明显。
但是鸟粪的出现,解决了欧美各国农业生产中最大的难题,翻倍的提高了农作物产量,这是一种宝贵的农业资源,在国际贸易中方兴未艾,热度空前高涨。
秘鲁海岛上的鸟粪矿藏,就是奇货可居的珍贵资源,遭遇到欧美各国的哄抢,价格节节攀升。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秘鲁成为输入华工的南美洲国家大户,他们可以支付大笔的费用,持续不断的从神州大陆输入华工。
另一个输入华工的大户则是古巴白人蔗糖种植园,现阶段,预计华工总数不低于15万人,主要分布在哈瓦那周边地区。
鸦片战争后
紧闭的大清国门实际上已经破防,以英国海峡殖民地和法国中南半岛殖民地为首的列强,由于迫切需要劳动力,每年从神州大陆沿海地区输出的华工数量惊人,年均数量以数10万计。
仅英国海峡殖民地,数10年输入华工高达300余万人。仅荷属东印度群岛巴达维亚(雅加达)一地,就高达13万余华人。
整个19世纪
是华工人口大迁徙的浪潮风起云涌的时代,华工人口遍及东南亚各地,澳洲,南美洲各国和北美,总数不下于千万人。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英国为了在马来亚进行殖民扩张﹐以授地招垦﹑贷款补助等优惠条件为诱饵﹐鼓励和罗致大量华工前往开发。
早期华工多数是东南沿海的破产农民和无业贫民,因契卖或拐卖而置身异国,备尝血泪艰苦。
同治年间《救时揭要》记载
“被骗出洋而死于难者,每年以千百计。有半途病死者,有自经求死者,有焚凿船只者。要之,皆同归于尽。即使到岸,充极苦之劳工,饮食不足,鞭挞有余;或被无辜杀戮,无人保护,命若草芥。华民无辜,飘零数万里,而受如此之刻酷乎!”
这是劳工血泪历史的一部分,到了19世纪中叶已经愈演愈烈,成为仅次于黑奴贸易的第二大人口贩卖浪潮,几乎波及世界各地。
19世纪20年代
马六甲附近和半岛西部各土邦的锡矿已有几万名华工,槟城和新加坡的原始森林很快就被华工开辟无遗,随后转向半岛内陆柔佛﹑雪兰莪和霹雳等土邦。
华工在当地自建村镇﹐就像葡萄谷一样聚村而居,柔佛境内华人聚居达数千家村庄﹐柔佛邦的二十九条河流的两岸﹐几乎全是华工开垦的种植园。
海峡殖民地的新加坡港,成为华工不断向半岛内陆推进的据点。
仅以北美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