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建立在距离海边十几公里的山谷平原中,这里周边茂密的灌木和森林一片焦黑,地上是厚厚的燃烧灰尽,空气中还弥漫着浓烈的味道。
放火烧荒后的土地上,由伐木组将焦黑的大树伐倒,运输组开着拖拉机将大树拖拽到河边的锯木场中加工。
苦役营中的阿拉伯人或者黑人要一个一个的将大树根刨出来,由运输组开着拖拉机将其运送到专门地方堆放,运行的井然有序。
晒干后可以作为砖窑和木窑的燃料使用,燃烧后的草木灰混上人畜尿液粪便经过发酵堆肥,可以肥田。
清除了树木根茎及大块石头以后,平整组开着拖拉机将整片土地犁翻后,放在阳光下暴晒一段时间耙平,压实,就成为大片大片平整后的土地。
这样的平整后土地划上石灰线,用砖石砌筑半米左右的建筑基础,下面就由木匠进场,开始在建筑基础上放置圆木,建起一座座房屋。
在马萨瓦
港口和城镇建设同步推进,这里大约有7000多名苦役犯和123万华人移民,还有以皇家海军陆战第3师骑兵团,师部警卫营,辎重团等3100余名官兵组成的军事力量,负责马萨瓦殖民港口的建设和警卫工作。
军方骑兵团和警卫营主要以搜捕清缴当地黑人部族为主,以一个骑兵连为基本作战单位,分批次向周边轮流扫荡,清剿当地黑人部族并且抓捕奴隶苦工。
每一座殖民港口和城市的建设,都需要投入巨大的劳动力成本,这只能奴役当地黑人。
皇家海军陆战第3师大部分兵力依然留在红海对岸的也门萨那城周边,对该地区实施殖民占领。并且通过跨海运输向马萨瓦输送粮食水果,鸡鸭牛羊和阿拉伯苦役犯,也输送阿拉伯女人。
这是从相对比较发达繁荣的也门地区抽血,反哺厄立特里亚新殖民区。
红海沿岸地区的条件有限,帝国远征军也不可能从遥远的本土获取帮助。
在欧洲航线彻底打开之前,只能充分利用红海沿岸本地资源来建设,主要就是厄立特利亚地区。
现如今
帝国远征军在马萨瓦,还有内陆距离红海岸边马萨瓦范约175公里的阿斯马拉分别建立了两个殖民点城镇,后者刚刚开始大规模烧荒,参与城镇建设的只有1700余人。
阿斯马拉是原本历史上厄立特里亚首都,距离埃塞俄比亚帝国王都亚地斯亚贝巴1070公里,位于海拔2400米的哈马森高原上,周边地形易守难攻,是一个四季凉爽的美丽花城。
因为地处高原,所以大唐远征军将这个新城镇命名为“云中城”,就是云中之城的意思。
作为厄立特里亚地区殖民长官,柳达卿上校暂时没有精力兼顾到云中城的建设,主要的资源和精力都放在马萨瓦地区,港口尤其是重中之重。
只有港口建设取得初步成果,运输船直接靠上码头卸货,而不是用小舢板一次次地向岸上运货,下一步马萨瓦城镇建设才能提速,一些较大较重的物资设备才能卸下来。
帝国在殖民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柳达卿上校身边有一帮子殖民部派遣的能员干吏,还有精于测绘的地理专家,所以殖民建设工作才能井然有序的推进开。
如今城市排水沟渠已经挖掘大半,计划中建立的6座砖窑也陆续落成,开始打制泥坯烧制砖头以供建设使用。
运输轮送来的建筑材料消耗很快,这种大宗物资不能指望外界输入,只能在本地建立砖窑,水泥窑,采石场,锯木场等一系列设施,用于城镇和码头建设。
建设和征服的工作千头万绪,全都要由柳达卿上校主持大局,他将手下分成了规划组,建设组,后勤组,材料组和军事特遣队几部分,分门别类的解决相应问题。
这样一来
他就能抽出时间解决最主要矛盾,稳步推进殖民城镇和港口建设。
“报告长官,城市下水沟渠工地上,水泥和钢筋的建材都不够了。沟渠施工组想用囤积在码头的水泥和钢材,但是被材料组拒绝了,说不能够挪用。”
“还缺多少?”
“大概匡算一下,还缺120多吨水泥,还有10吨钢筋。后续的建材还在船上,没有卸下来。”
“囤积在码头的水泥和钢材不能动,码头建设是重中之重。沟渠施工组如果缺少材料那就暂停,把人员调到其他组去。那个……水泥厂的筹备工作可以开始了。”柳达卿上校翻了一下运输物资文件,拿在手上仔细看了看后,吩咐道;
“安排沟渠施工组的人去选址建设水泥厂,他们手下的劳动力也转过去开辟采石场,修整道路,为建设水泥厂做好准备。等到码头建设完成后,沉重的水泥厂设备就可以转运下来,立即投入设备安装工作,节省了额外时间。”
“卑职遵命,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