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第二连最后4辆虎式在阿里马里纳附近进行防御战,其中2辆履带受损,又发生引擎故障,最后被迫炸毁,还有一辆在试图回收时丢失了履带,最后也被遗弃,第二连仅剩1辆虎式可用。</p>
<div class="contentadv"> “8月17日,第二连由施托伊贝尔少尉指挥的222号车在卡拉布里亚地区蜿蜒曲折的山间道路行进时因悬挂系统发生严重故障被炸毁,至此第二连失去了最后一辆虎式坦克。”</p>
舒缓的旁白音在坦克手引爆222号车的爆炸声中落幕。帝国无敌战车轰然炸膛的场面仿佛壮丽的焰火,让大银幕前的所有人潸然泪下。</p>
正当观影大厅有人忍不住低声哭泣时,代替舒缓的旁白音,一行小字在再次流动的镜头前浮现。</p>
“1943年,8月18日。墨西拿海峡防线,卡拉布里亚滩头阵地,支援堑壕。”</p>
一战中的德国人是堑壕战的发明者。对于构筑堑壕,德国人特别擅长,除了作战用的防御壕外,还有作战室、休息室、厨房、弹药室、防空洞、甚至还有埋尸坑。相比于英军和法军那总是积满泥水的堑壕,“德国人的防御工事则算得上是非常享受了。”在德国人的堑壕体系中,大概可以分为三段:</p>
第一道堑壕为“前线堑壕”。这条堑壕离敌人最近,主要就是用于作战,修筑的也更为坚固,堑壕深度最深,在堑壕的前方布满了遍地的铁丝网,以防止敌人骑兵和步兵的冲锋。</p>
第二道堑壕为“支援堑壕”。这里存储了大量的预备队,可以随时通过连接第一道和第二道堑壕的交通壕去支援作战。</p>
第三道堑壕为“预备堑壕”。这里储藏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和后勤物资,随时用来给前线提供必备的物资。每段之间都有交通壕连接,在战事吃紧时,后方的军队可以随时进入复杂的堑壕体系中参与支援和各种工作。</p>
全景镜头从正奋力挖掘战壕的德意联军的头顶掠过后,又俯冲向下聚焦第二道支援堑壕内的一座防空洞内。</p>
当那张刚毅的年轻面容一出现,大银幕前就响起一声声稚嫩的惊呼:“是海姆少尉!”</p>
随着长镜头的不断递进,呼应“最后的铁骑兵”,第504营第2连的施托伊贝尔少尉、戈尔德施密特少尉、泰恩上士、克鲁泽上士……依次现身银幕,最后定格在左臂打着绷带的连长胡梅尔中尉身上。</p>
“哇——他们都活着!”稚嫩的欢呼声自发的在观影大厅各处响起。</p>
不得不说,这是专属于电影的强大感染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