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秦琬也没有足够的信心。</p>
但她有先天的优势,因为她是皇帝。</p>
官员爱拿贞节牌坊来请表彰,没问题。相关的折子,她全像没看到一样。该官员的升迁考评,她也要细细查看,往往是留中不发。这样一拖,吏部的人不知道什么意思,但好的位置不等人,对方不就被耽误了么?</p>
当官的或许会不管百姓的生死,但绝对不会不琢磨皇帝的意思,知道皇帝不爱看这些还写,那不是找抽么?</p>
皇帝的心意,没有任何人敢忽视,这一点,放到哪里都一样。</p>
“为人君者,当厚待功臣。”</p>
秦昭抬头,有些不解,不明白秦琬为什么忽然来了一句这样的话。</p>
秦琬摇了摇头,没有多做解释。</p>
她希望秦昭自己能懂。</p>
没错,为了统治需要,应当重文抑武。因为文人不容易造反,武夫骄横,随时有可能叛变。</p>
可一旦外敌入侵,能够保家卫国的,也只有那些被文人瞧不起的赳赳武夫而已。</p>
文人当然有骨头硬的,但大部分文人的骨头都是很轻的,他们可以效忠大夏,自然可以效忠下一个皇朝的统治者。反正不管谁当政,治理江山还是要靠文官的,不是么?</p>
秦琬不指望这些士大夫为大夏的江山殚精竭虑,过多相信文官,说不定家国天下都变成了儿戏,边境也成了他们政治斗争的地方。哪怕打输了仗也没关系,反正有武将背锅,怪不到高贵的文官身上。</p>
就算改朝换代,新皇也要优容他们这些有话语权的士大夫。既然如此,换谁当主子,不是一样呢?</p>
文人可用,可以重用,但不可倚重,尤其不能让他们指手画脚,干涉军事。</p>
至于武将,优先从开国功臣之后里选。</p>
设想一下,倘若大夏代代皇帝,无不厚待开国功臣的后裔。这些人的子孙后代,也比别人拥有更多的机会,将家族的荣耀传递下去。久而久之,这些家族便“世受皇恩”,天下皆知。一旦国家有难,他们只有更拼命。</p>
不光是为了家族,也是因为,大夏一旦垮了,他们反而不如那些儒生好弯下腰,投靠新主子。</p>
即便是新主子哪怕接纳了他们,也会忍不住想,前朝代代皇帝都对他们那样宽厚,有什么都想着他们。我待他们,可有前朝一成?他们俯首得这样轻易,来日若遇上强敌,又怎可相信他们的忠诚?</p>
秦琬知道,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为集中君权煞费苦心,一个劲削弱丞相的权力,包括她所崇敬的祖先也不例外。否则不会有三省六部,也不会有入政事堂议政的宰相,居然只是五品官的荒谬之事。</p>
她不会恢复丞相的位置,但她不想继续分散丞相的权力,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这样。</p>
皇帝已经天下独尊,一旦歪了,很可能就在歧路上越走越偏,停不下来。这种时候,就需要丞相来拉一把。</p>
人不可能永远不犯错,怕得是犯了错,身边也没有制止的人,只有一片歌功颂德之声。</p>
到那时,才是真的完了。</p>
这些道理,秦琬想告诉秦昭,但她犹豫了很久,还是没说,因为这些都是秦琬坐上了皇位才渐渐悟出来的,在此之前,哪怕她监国摄政多年,眼睛也一只盯着那只椅子,一只盯着朝廷,没有太多心思去管别的。</p>
所以,哪怕现在告诉秦昭,秦昭无法感同身受的话,也只是入耳不入心。</p>
就像当年的她一样。</p>
她以为自己做得很好,等到做了皇帝,这么多年过去,回头一看,才发现当初的自己有多么可笑。</p>
认认真真想做实事和虚情假意想刷政绩,从来都是不一样的。</p>
所以,如果群臣,尤其是宰相中有想为百姓做点实事,不惜百年清名的人。哪怕喜欢弄权,又或者贪财好色,有各种各样的毛病,但只要能造福百姓,秦琬都能容得下。</p>
摒弃那些无谓的帝王心术,只要不被遮蔽住眼睛即可,该放权给臣子的事情,就不要自己做了。</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