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p>
李东阳、杨廷和看着礼部尚书傅珪,面带愁容。</p>
傅珪将手中的纸张放在桌案上,叹道:“落榜举人七千余,可愿意去军中当教习的,只有这寥寥十八人,该如何呈报给陛下,还需要两位阁老细细思量……”</p>
李东阳老脸难掩苦涩:“陛下对此事颇是重视,在这之前可谓期待不已,甚至还曾筹划在军中充入不下八百教习,可如今不到二十人,陛下恐怕难以接受啊。”</p>
杨廷和端着茶碗默不作声。</p>
这就是个颜面问题,朱厚照有些时候是睿智的,对事情的判断也很准确,一些新策深得人心。可有些时候,朱厚照的自信有些盲目,他自认为这事好办,一办就成,可现实并非如此。</p>
想要八百文人去给军士教习文字,可应声者寥寥无几,这对壮志凌云、准备大干一场的朱厚照来说,很可能是一个打击。</p>
李东阳叹了口气:“罢了,等殿试之后,我寻个机会递上去吧。”</p>
傅珪谢过,然后问道:“明日便要殿试,这次陛下应该会亲临吧?”</p>
“自然。”</p>
李东阳点头。</p>
傅珪这话也不是没有来由,毕竟正德三年时殿试,朱厚照人在豹房寻欢作乐,压根没打算亲临,若不是内阁死活恳请,估计这位连豹房都不会出来。</p>
但如今不同了,朱厚照连会试题都插了一脚,何况是本该属于他的殿试……</p>
至于殿试题是什么,更没人知道。</p>
殿试,本意是殿前试人,开创之人是女皇武则天。</p>
唐宋时期,殿试属于淘汰性考试,那意思是,你哪怕成为了进士,通过了考试,如果殿试不过关,你这进士就可能打回去,重新成为举人,该干嘛干嘛去……</p>
这就有些折腾人了,尤其是对那些考试能手来说更是不公平,我丫的辛辛苦苦,熬过一次又一次会试,中了一个又一次,一到殿试的时候就筛了下去,这谁能忍受……</p>
一些深感不公,咒骂宋廷的举人,一咬牙一跺脚,喊了一嗓子: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老子出国!</p>
于是,有一些殿试屡次落第的举人愤而投奔西夏,成为了恨国党与带路党,帮助西夏打宋朝,一来二去,宋朝感觉不对劲,这知识分子祸害起来着实厉害,于是乎,规则改了:</p>
殿试一律录取,不淘汰,只排名次,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榜眼,然后其他——</p>
嗯,这里没写错,在宋代,榜眼指的是第二名与第三名。</p>
榜眼专门指第二名,是在探花代之第三名之后,那时候宋朝都快没了……</p>
全录取,排名次,这一套下来之后,就显得公平多了,也没什么人跑去西夏了,毕竟西夏的羊肉串也不好吃,风沙也大,还没那么多娱乐产业,还不如待在大宋好……</p>
到了明代,殿试就开始分一甲、二甲、三甲了。</p>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三个人,即状元、榜眼、探花;</p>
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又叫传胪;</p>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p>
所谓“同进士出身”,指的是你虽然考得不咋滴,名次在很后面了,但是,这进士身份本来不应该给你的,但好歹你也考上了,那就勉强下,等同看待,你也是个进士出身吧……</p>
相对二甲、一甲,三甲的进士,因为是“同进士出身”,在进士身份上,多少显得不够正,但也别埋怨,朝廷还是给你进士证书的,谁问你,你说自己是进士准没错,朝廷认……</p>
今日,便是大明殿试之日,也是中兴元年首次殿试。</p>
奉天殿广场,一个个蒲团搭配一个个矮小的桌案,上面放了笔墨纸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