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2章 战略(1 / 2)

大唐技师 扬镳 2042 字 2022-09-09

阿史那思摩的态度已经做足了,作为突厥人的首领,他亲自过来请罪,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出来处置,这已经是他能做到的极限了。

有句话叫做,杀人不过头点地。在这种情况下,虽说李世民仍然可以把阿史那思摩处死问责,但是如果这样做了,难免有一些显得不仁了。

李世民想要的天可汗的名声,是靠包容活得,而不是靠酷刑活得的。除非李世民拼了名声不要,否则他不能对阿史那思摩痛下杀手。

另外,阿史那思摩也有他的作用。在突厥人中,阿史那思摩以及他的部族,是接受大唐比较深,心中更加向往大唐的部族。这样的部族可不多,如果把阿史那思摩杀了,再想培养出来一个像他这样亲近大唐的突厥首领,一时半会很难做到了。即便做到了,代价也会非常的大,并不符合大唐的利益。

何况,突厥人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应当是很想看到这个局面的。所以李世民更加不能这样做,如这样做了,那便是亲者痛仇者快,李世民不是短视之辈,是断然不会做这种事情的。

所以,这道奏折就显得很重要了,如何能显得李世民非常生气,但是又得保住阿史那思摩这个人,怎么说这个话,就得要点技术了。

李牧替李世民拟的旨意,大体上是这样的意思。首先是质问,质问突厥人是什么意思,如果谋害大唐皇帝的性命,是所有突厥人的选择,那么阿史那思摩不必请罪,可以立刻回转,准备开战就是了。

如果不是所有突厥人的意思,那么肯定就是突厥人的队伍里出现坏人了。出现坏人了,也好办,大唐皇帝胸襟如海,如果是少部分人想要刺杀大唐皇帝,把这部分人交出来就行。这件事可以当做是什么都没发生过,从今往后,大唐皇帝对待突厥人,还是一般的看待,绝对不会因此迁怒起来没完。

如果突厥人执意不对此事负责,不给出一个说法。天兵不日即到,到时候突厥亡族灭种只在朝夕之间。

最后一句威胁,只是顺带提了一句,根本不可能发生,以突厥目前的条件与实力,除非他们是真的不想活了,否则是不会选择与大唐开战的。

同时,李牧还帮李世民拟了一道旨意,是送去西突厥的。虽说东西突厥一直势同水火,但这种关系就像是两家闹了脾气的亲戚,他们之间可以互相打,但是真遇到事儿了,还是一致对外的。西突厥不一定会跟东突厥一起跟大唐开战,但他很有可能吸纳东突厥的部族壮大自己。西突厥与大唐结盟,实力几乎未损。也是李世民的心腹大患,如果西突厥再继续壮大,大唐与西突厥的和平关系,早晚会有开战的一天,相比之下这是李世民更加不愿意看到的。

君臣二人又在舆图上比划了一阵,直到过了午夜,李世民才在高公公的陪伴之下回去了下榻的地方。阴贵妃已经苏醒过了,但是伤口伤及经脉,一时半会还是要卧床休息,而且恐怕以后也会留下后遗症,故此李世民几乎每天都陪伴在阴贵妃的身边。

……

李牧之所以这么累的原因,除了看奏折,他还在主持编书。

没错,编书。天气逐渐转冷了,虽说扬州港是一个不冻港,但是冬日里头,内河的航运无法进行,扬州港一下子少了一大半的吞吐量,而且,李牧的心思一直在海上,内河航运的事情他也不怎么管。他组织编的书,乃是一份航线图。他把扬州所有的有经验的水手老师傅都叫了过来,每一个都配上了一个年轻的读书人,因为很多老师傅他们不识字,所以需要一个人在旁边听写,画图。

每个人对于航线的标识记的都不一样,最后还要把这些标识,都统一汇总起来,去芜存菁,留下有用的东西来。最后的最后,李牧还要为这些航线标识,定下一个规范,这个规范,便是大唐海军日后纵横海上的通用标识,赶着训练新军,全部教会他们,这样会给以后节省很多麻烦。

好在有唐观这个老笔杆子在,否则李牧的工作量还要加倍。

除了这件事,李牧还在忙一件事。

这些日子以来,李世民频频跟他谈及,想要进攻高句丽的事情。提及的次数,甚至要超过突厥。这让李牧不得不怀疑,李世民这次来扬州,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

原本李牧还能推搪一下,但是阴贵妃受伤的事儿,李牧自己也觉得有些责任,嘴巴便有点张不开了。只能抽出时间来,硬着头皮跟李世民研究,如何能用最小的代价,把高句丽给打下来。

打高句丽,算是中原王朝的‘必修课’了。倒不是中原王朝就爱好打高句丽,实在是这个国家是真的烦。高句丽地处的位置,一年的时间,有差不多半年都是寒冷的。这个年代可没有后世的暖器,寒冷的地带,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就是不适宜居住的。而且寒冷的环境,对于种植作物也有很大的影响。

高句丽人不像突厥人,突厥人是纯粹的游牧民族,他们骨子里其实是不会也不想不需要种地的。而高句丽更像是中原人,他们主要的食物,还是靠种植。所以他们骨子里,十分向往更加暖和,更加适宜种植的中原。于是只要是中原王朝稍微有点衰败的迹象,他们就要试探着骚扰一下。骚扰成功了呢,算是捡到的便宜。骚扰不成功呢,我也没啥损失。反正我这边的土地又寒冷又贫瘠,就算你抢走了,你也迁不过来百姓,只是屯军的话,用不了几年,你就自己回去了。

打高句丽,中原王朝总结了很多的经验。最有效的办法,就算水陆夹击。但是这个水陆中的水,指的并不是海上,而是辽河,过了辽河,绕一圈夹击后路,这是中原王朝的惯用手段。

在李牧提出海上打击之前,中原王朝还没想过要从海上进攻。准确地说,不是没有想过,而是没法施行。普通的小船,载不了多少人,再加上海路不可控,也许带的粮食,都不够从大唐到高句丽登陆的。所以这个想法,一向是被视为空谈。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有了万石船,补给的问题便解决了大半。只要选定好航线,海路进攻是完全可行的。更何况,大唐还在倭国站住了脚,有了倭国的‘海上军事基地’,进攻半岛就更加事半功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