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答应了芦孝兵愿意鼎力相助之后,芦孝兵就一直没有再看到柴老道的身影。
不过,看不到身影不见得柴老道就什么都没做,毕竟当一个人愿意花费整整十年的时间照料乡里的时候,他的影响力确实无法用纸面的东西定义。
从大营了对于柴老道清虚子能给自己带来什么,芦孝兵有过一个最初的预期,只不过,看着源源不断汇集到大营的百姓,以及在大营中堆积的如同小山一般的各种物资,芦孝兵发现自己还是低估了这位清虚子的力量。
一万六千壮男,超过两百百五十斤硫磺,超过三千斤硝石,超过五百斤木炭,这就是柴老道带给芦孝兵的直接答卷。
除此之外,在整个观阳县数万男女老幼全力协助之下,在六天的时间内,他们还至少可以组成两百套八牛弩、三十架投石车的零件,超过八千枚八牛弩所使用的弩矢。
当然在观阳停留的时间内,芦孝兵也没闲着,索性几天内不会离开,芦孝兵将自己计划的变化回报即墨的郭戎。
获得了郭戎的肯定之后,芦孝兵根据步一团参谋们的协助,根据现有的实际情况调整的编制和部署。
首先,将原工兵营所有工兵提升一级,普通工兵被提升为班长、什长,将直接领导一个八牛弩或者投石车小组。
这等于以原工兵营为基干,搭建了两个整工兵团的架子,当然,比起用工兵团,器械团或许更为合适。
随着两个器械团的架子完成,将大量的壮男补充入了新编的器械团之中,将成为长缨军第一支成建制专门使用器械的兵种。
与此同时,芦孝兵将步一团以及后续抵达的新一团、新二团的所有侦察兵全部散了出去,力求充分的掌握未来战场局势。
不过此时的侦察兵小队和以往多多少少有了一些不同,很多侦察兵小队中都有一个外罩扎甲或者披甲,但是内着道袍,腰间拂尘,手持横刀的道士。
芦孝兵率部在观阳备战期间,蒙乾所率领的新一团,新二团的抵达,芦孝兵手中的兵力在短时间内已经达到了一个极值。
贞元四年七月二十四,随人员到位,物资准备完成,芦孝兵率领着麾下连辅兵到战兵两万多人从观阳县出发。
大军离开观阳,前出大孤山镇之后,整个大军以攻击前进。
因为大量没有经过训练的壮男加入,再加上海量的装备、器械、物资,整个队伍的行军速度被大幅度降低。
然而,观阳至文登县终究只有不到一百三十里,饶是队伍的速度只有每天三十里,抵达文登也不过只需要四天的时间而已,四天的是真的算不上长。
到了这一阶段,长缨军的重担就落到了侦察兵们的身上。
相比较之前以潜伏、侦察,尽可能的隐藏长缨军存在,此时此刻,所有侦察兵的主要任务是引诱,准确说确保倭人可以在第一时间知道长缨军已经出兵了,目标就是文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倭人斥候的潜伏和隐藏能力确实非常优秀,毕竟也倭人的身高体重,摆在那,在绿树成荫,绿草成丛的地方想要隐藏起来简直不要太简单。
但是,侦察兵讲求的可不止一个潜伏而已,长缨军侦察兵本就是从精锐的老兵中选拔,更经历了足够多,足够深刻的训练,更是曾经寒冰卧雪、饱经风霜,比起综合能力,倭人的斥候比长缨军的侦察兵差了不止一星半点。
第一次交锋的时候,因为不熟悉斥候的特点和风格,不了解倭人的阴险和狡诈,侦察兵们损失惨重,但是在有了准备之后,倭人的斥候想要再占到便宜就堪比登天了。
考虑到倭人生性贪婪,喜欢见缝插针的秉性,在没有刻意封锁,仅仅派出了一队侦察兵留下了破绽之后,倭人斥候很自然的跟上这队诱敌的侦察兵。
随后,在这队侦察兵的诱导之下,芦孝兵所部前出大孤山镇的第一天,倭人的斥候就已经顺利的出现在了大队人马之侧。
而且,根据第一队倭人斥候留下的踪迹和信息,越来越多的倭人斥候涌入了那个看似破绽的包围圈之中。
在芦孝兵的大队人马第一天午后,准备在南黄扎营的时候,蜂拥而至的倭人斥候已经密密麻麻的潜伏在了南黄宿营地的附近。
随着太阳开始西沉,确定了唐军已经在南黄宿营,第一波倭人看似悄悄的沿着他们进入的方向缩了回去,他们需要返回后方传递消息。
当然,更多的倭人选择了留下,毕竟倭人斥候最擅长的是潜伏,潜伏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情报,情报到手之后自然是暗杀或者制造混乱。
虽然,天还没黑,但是这些自以为聪明绝顶的倭人斥候已经在考虑夜晚之后,在唐军大营中制造混乱,大杀四方了。
只不过他们想的有些多了,准确说在第一波预留出来传递信息的倭人斥候被放出去之后,属于倭人们的生命通道就已经给被彻底封死。
作为奉命侦察文登情况的侦察兵,他们比长缨军其他人看到了更多的事情,了解更多的细节。
郭戎做过一个很不好的推测,那就是文登以东已经没有了活着的大唐子民。
虽然事实不像大将军郭戎推测的一样,但是在他们看来,那些还活着的人简直是生不如死!
再加上倭人那些独具倭人特殊,有违大唐人伦和风俗,这些所有的侦察兵对于这些来自都有饱和的禽兽越发的厌恶和憎恨。
随着第一波倭人被放开,整个长缨军营附近响起了一阵又一阵密集的虫鸣声,虽然在白天突然出现了大规模的虫鸣多多少少有些突兀,不过潜伏的倭人斥候也不敢有什么异动。
毕竟这是白天,他们距离长缨军大营的距离最远也不过两百步,有道是进来的时候容易,但是想要在光天化日之下撤退可就太难了。
不过,此时此刻,在倭人斥候们看不到的地方,长缨军大营之内弓箭手正在不紧不慢的张弓搭箭,弩手按部就班的为重弩装填弩矢。
一队队陌刀兵和手持塔盾的轻步兵同样静静的列阵在弓箭手、弩手的旁边。
几名身穿皮甲的侦察兵正站在一名长缨军校尉的身边,用手不停的朝着大营之外的丛林和草丛中指指点点。
在长缨军大营之外的丛林和灌木丛的边缘,侦察兵们也悄然的拿出了自己的短刀、匕首,悄无声息的为自己的手弩装填弩矢。
在更靠外的地方,超过六百轻骑兵已经完成了对于整个大营的外部包围。
倭人斥候们看不到长缨军正在进行的准备,他们能听到的只有不断低沉的虫鸣声。
随着虫鸣声音渐渐变小,整个周围的空气似乎都变得寂静起来,与此同时,一队队唐军的弓箭手、弩手、刀盾兵以百人为单位,列队从大营中离开。
渐渐地,唐军的弓箭手、弩手形成了一个个百人的队列,每一个队列的旁边站着一名长缨军的什长或者排长的军官,而军官的旁边在会站着一名身着皮甲的侦察兵。
从倭人斥候的藏身之处,到弓箭手、弓弩手组成的队列,大致处于六十步左右的距离,这个距离既不足以保证安全,又不足以让自己在真正面临危险的时候有搏命一换一的机会,可谓如鲠在喉,如芒在背,让这些倭人难受到了极点。
看到了持弓、持弩的长缨军,倭人斥候们感觉到了浓浓的不安和威胁,然而此时此刻他们感受到的是浓浓的无力感。
此时此刻,他们所想的只有一点,熬到天黑,只要熬到天黑就是他们的舞台,到时候他们会撒菱、忍刀、吹矢、苦无让这些唐人永世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