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万长安市民的瞩目之下,在大唐亿万的期望之中,郭戎以及他麾下的长缨军踏上了西征之路。
然而,长安城却没有因此沉寂下来,整个大唐更没有沉寂下来,所有人都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开始。
吐蕃、南诏、倭国、渤海国、新罗、百济、高句丽等大唐周边的属国或者邻国;
剑南道、河北道、辽东、淮西、胶东、昭义等叛乱的藩镇;
室韦、靺鞨、奚、契丹、突厥等大唐周边的异族,
几乎同时发动了叛乱或者动乱,使得整个大唐都陷入了动荡。
陇西、陇南、剑南、黔中、山南、淮南、关中、河南、河北、河东、都被战火所侵袭,作为主要战场的河南、陇南、关中西部几乎被打成了一片废墟。
最危险的时候,反唐联军甚至已经进入了关中,距离长安的距离已经不足三百里甚至连太上皇李诵都驾崩于战阵之上。
三年前的那一幕,对于整个大唐,对于所有的唐人,尤其是关中、河南、胶东的唐人来说太过刻骨铭心。
“举世攻唐”过去了,但是在血性还没有彻底丧失的唐人看来,这一切并没有真正的过去。
元和四年,元月,辽东诸族叛乱,引动了“举世攻唐”的开端。
二月,在内外勾结之下,辽东唐军崩溃,辽东成为异族和叛军的乐土。
三月,借助辽东叛乱的原因,河北三镇的叛军开始集结。
五月,剑南东(西)川节度使刘辟勾结吐蕃发动叛乱,秘而不宣。
六月,河南道行军大总管郭戎击破叛乱的淮西军,活捉淮西节度使吴少项。
七月,郭戎率军突袭胶东,击溃了叛乱的胶东军,歼灭入寇胶东的倭兵十五万,并全歼已经变节的胶东水师。
八月初,魏博、成德、卢龙河北三镇彻底撕下伪装,几十万大军南下,包围中原重镇汴州。
八月中旬,吐蕃、剑南、南诏连续突袭大散关,禁军右卫全军覆灭,澧王李恽战死。
八月下旬,太上皇李诵,羽林军大将军张取义率羽林军前出陈仓道应敌,在陈仓道痛击入寇准备偷袭长安的吐蕃、南诏、剑南联军,太上皇李诵驾崩于战阵之上。
九月,平定胶东淮西之后,郭戎率领禁军、亲唐藩镇主力,在中原和河北叛军主力决战,全歼河北叛军主力近四十万人。
同样是九月,回鹘联军统帅折云谷率领近十万回鹘骑兵突袭河西,陇西方向的吐蕃兵马被迫回援,结果被朔方节度使范希朝所带领的朔方、振武所属两万精锐骑兵追击近八百里。
十月,入寇陇南的吐蕃大军开始回撤。
皇帝李纯抵达河南,北伐大军渡河渡河北上。
十一月,羽林军参谋长裴植率领大震关两万守军,硬抗东西两方向近四十万吐蕃大军三个月之后,大震关以东吐蕃、剑南、南诏联军转进陈仓道,关中的危机彻底解除。
十二月,北伐军突袭蓟县,河北三镇的最后一个叛军首领,成德节度使被斩首,在河北盘踞了近六十载的河北藩镇彻底覆灭。
元和五年。
二月,卢龙军镇将,前营州刺史安宗昱率领卢龙军残余起兵反叛,大将军郭戎领辽东道行军大总管,会同安东都护府大都护李愬,水陆并进,征讨辽东。
三月,安东军,海防卫军,左威卫渡海朝鲜半岛,参与叛乱的新罗、百济覆灭。
四月,郭戎率军击破卢龙叛军在白狼山的最后据点,斩首十万。
五月,安东都护府大都护李愬率军在辽东重镇襄平击溃辽东叛军主力,斩首超过十万。
五月下旬,郭戎率军攻破辽东叛军的最后据点,柳城,歼敌近二十万,辽东叛军覆灭。
六月,李愬率军依托襄平,全歼入寇辽东的渤海军十五万。
十月,禁军、安东军、辽东唐协军,近二十万分兵八路进攻渤海国。
十一月,李愬率军突袭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驻守扶余的六万渤海边军精锐向郭戎投降,
十二月,位于渤海国最东边的安州被唐协军攻陷,渤海王大元瑜枭首,渤海国覆灭。
距离那一场安史之乱后最大危机,险些导致李唐覆灭的“举世攻唐”已经三年了,距离令人尊敬、爱戴的太上皇驾崩也已经整整三年了。
李纯曾经发布过诏令,国丧三年。
然而“三年之丧”的期限不是整三年,或者说整整三十六个月,而是首尾三年,即跨越三年。
这才有了《礼记·三年问》所说的,“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
国丧是礼法,李纯也是守孝之人,但是守孝和礼法之外,李纯还是一个野心已经被彻底激发,充满了激进主义和冒险主义的皇帝。
国丧确实符合礼法,确实符合孝道,但是对于民生,对于百姓的生计,损害却着实不小。
对于急需让大唐恢复体力的李纯来说,国丧是让自己获得法理和孝道上获得认可,但是却不代表李纯会把丧期发挥到极限。
太上皇李诵驾崩于元和五年的八月,根据李纯的诏令,元和七年二月,太上皇的丧期就已经结束,婚嫁宴饮,欢庆娱乐就可以可以重新开始。
然而,国丧确实结束了,但是后面的发展却和普通人预期有所不同。
按道理,国丧结束,酒可以照喝,歌可以照唱,舞可以照跳,但是从长安到关中,从关中到岭南,从岭南到辽东,胡姬的舞蹈、歌姬的歌谣、勋贵的宴饮都无法冲刷掉那种弥漫在整个大唐的忧伤和惆怅。
国丧确实结束了,但是整个大唐依旧沉浸在那种说不出的压抑之中。
似乎,所有人的都在等着什么,
似乎,所有的人都在期待着什么,
直到中秋佳节,当那支在大唐百姓中无敌的大军再次踏上了朱雀大街。
先是中秋佳节那场规模超过十万,规模空前绝后的盛大阅兵式,
再是阔别长安二十多年的燕国大长公主重返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