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二章(1 / 2)

香江虽然是亚洲的经济中心,可毕竟还是太小了,就那么屁大地方,几百万人口,电影市场能有多大?

可就这么一个小地方,大大小小的影视制作公司多如牛毛,弄个摄像机,随便请俩人就敢拍电影,而且居然有四家院线公司。

邵氏一家,嘉禾一家,金公主一家,带着红色背景的华茂,还有一些零零散散的电影院,彼此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倾轧,尤其是邵氏和嘉禾。

关于邵氏和嘉禾的恩怨,只要对香江娱乐圈稍微有一点了解的全都知道,邵一夫骂了邹文淮一辈子二五仔,邹文淮也骂了邵一夫一辈子独夫。

要说这段恩怨的开始,还得从1959年,邹文淮进入急需人才的邵氏开始,他经过邵一夫一手提拔,从宣传主管做到制片经理。

手里有了权力,邹文淮便在邵氏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筹拍黄梅调电影恶斗国泰,开创了邵氏武侠时代,并聘请外国导演拍西片,想引领邵氏走向世界。

可谓是屡建奇功,为邵氏称霸香江立下汗马功劳,而他也在邵氏有“邵老六第二”的称谓。

可是,一山难容二虎。这种所谓君臣困境,古今中外都一样。邹文淮很快在邵氏撞上了天花板,无法再往前一步。

邹文淮虽说是邵氏二号人物,但在他头上先后有三任总经理制衡他,邵一夫从来不将他提拔上去,对他执行“头等人才,三等职务,特等权利”的策略。

特别是1969年,邵逸夫的红颜知己方逸华进入邵氏,邹文淮更是大权旁落。于是,他带着何冠昌等好友离开邵氏,自创嘉禾。

不过,想要跟如日中天的邵氏竞争,显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初创的嘉禾,邹文淮手里的资金不过两百万,能立即效力的导演只有黄枫一人,演员则只有新招的三个新人,苗可秀,衣依,茅瑛。

没有片场,员工也不多,办公场地是租用弥敦道东英大厦内一个几百尺的单位,只能放几张办公桌。

而在众人观望中,拿出的第一部片子,反应平平。为了吸引市场,邹文淮筹拍。

但是邵氏的金漆招牌,于是这部戏又引来和邵氏长达一年多的官司,光律师费就高达百万。

在此期间,嘉禾期推出的、、也都成绩不佳,资金薄弱的嘉禾,走到了极其危险的境地。

幸好邹文淮慧眼识英才,将全部身家压在了李晓龙的身上,最终凭借着一部,彻底盘活了嘉禾,也开始了嘉禾与邵氏长达十几年的龙争虎斗。

两强相争,自然是经营理念更为先进的嘉禾笑到了最后,邹文淮的独立制片人制度,对上邵一夫的大片场制度,至少要先进了二十年,完全没有不赢的道理。

邵一夫坚持的大片场制度,在邵氏无论多大的明星或者管理层都只拿一份工资,不参与分红。

邵一夫“独资干事业,盈亏都自负”的经营理念,让明星,导演们不满片酬,而邹文淮也深受其苦。

当李翰祥不满收入,离开邵氏时,邹文淮便向邵一夫提出过分红制遭到拒绝。

当邵氏赚得盆满钵满却与员工无关,自然难系军心,员工一风吹草动便会改换门庭。

在邵氏工作11年,邹文淮就深知这种制度的弊端,所以在创办嘉禾之后,他就主动跟合作伙伴分红,李晓龙是分红制度的开端。

与嘉禾的竞争受挫,邵氏最终全面停产,邵一夫尽管将重心放在电视行业,但面对曾经的强劲对手嘉禾,仍有一颗复仇之心。

当1998年,由于嘉禾使用了二十多年的斧山道片场合同到期,被被香江政府收回,嘉禾将目光瞄准了新开发的将军澳,准备在那里兴建影视基地。

正在嘉禾志在必得之时,邵氏却联合中国星,寰亚,美亚,年代,晶艺6家公司组团竞标,最终以高价7800万拿下将军澳片场。

本来当时香将电影行业就遭遇寒流,各大制片公司资金受挫,还遭遇来自电视业的挤压。

邹文淮的嘉禾自然也在劫难逃,竞标将军澳影城又受到邵一夫打击性报复,竞投失败。

失去根据地的嘉禾,从此走上下坡路,最终在2007年,邹文淮将嘉禾股权转让给内地的橙天娱乐,完全退出电影业,自此隐退江湖过上了退休的生活。

纠缠了几十年的争斗,最后落了一个两败俱伤的下场,而受伤最狠的就是香江电影产业,本来足可以作为亚洲电影标杆的香江电影从此一蹶不振,各路演员,导演纷纷北上,香江电影陷入真空状态。

易青没想过要扭转乾坤,真的带领着香江电影人去对抗好莱坞,那纯属扯淡,毕竟,香江电影本身就先天不足,市场太小了。

几百万的人口基数,怎么去看好莱坞对抗?

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