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占鳌在九儿新婚回门的路上就强行占有九儿,这是违背中国人传统道德观的,同样,九儿新婚回门的途中在高粱地里与余占鳌野合,并且爱上了余占鳌,这一点让大多数中国人不能接受,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这就是两个坏人,狗男女,却被做为电影的男女主人公得以颂扬,所以让多数普通观众反感。
其三,电影里张一谋用大红的色彩,用强烈的艺术手法,渲染颂扬男女主角的生命活力,宣扬生命的自由奔放,生命的热烈张扬,生命的放荡不羁,这与观众的期待相反,观众认为应该谴责与批判的一对男女,却在电影里得到了颂扬,使许多观众产生了反感与抵制的情绪。
再加上电影使用了一些浪漫而荒诞的情节,比如余占鳌往酒缸里撒尿,却酿造出了香飘十里的好酒,这让观众感到荒诞以及丑陋,不能接受,抱括男女主人公在高粱地里的野合等情节,都被认为是有意丑化中国人,丑化中国人的愚昧和落后,这都让观众反感和排斥,对这部电影产生了不良印象,所以引起抵制与非议。
其实,《红高梁》能获得国内外多项大奖,艺术上肯定有它的过人之处,并非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是靠丑化中国人,取悦西方国家,靠出卖祖宗才获得了国际大奖的。
这与漠言后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国人的反应是一脉相承的,漠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很多读者和普通百姓,都骂他是靠丑化中国人,丑化祖宗,靠汉奸卖国取悦西方国家,才获得诺奖的。
这真是对漠言的巨大的误解,他的作品能获奖,是有着他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性才获得的成功的,许多人没有读过或者没有读懂就开始骂了。
《红高梁》电影也是一样的,许多人根本没有搞懂电影在表达什么,没有看懂电影要说什么,只看表面现象,所以产生了贬低和排斥。
应该说,电影《红高梁》表达的主题在当年来说,是非常超前的。它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善恶好坏,打破了中国人习惯欣赏的大团圆结局,让故事在真实的基础上,更深刻地表达了人性。
它打破了生活的寻常感,表达了生命中爱与欢乐的神圣感,颂扬了生命的自由与奔放,热烈与张扬。
男女主人公敢爱敢恨,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让两个人生命的激情之花热烈绽放。
在和平生活被侵略者打破后,具有生命活力的男女主人公又投身到反抗侵略者的战斗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不屈的民族气节,民族精神与英雄气概。
整部作品充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人物个性独特,张扬,活力四射。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采用了多种渲染的艺术,比如民族乐器唢呐和民歌的运用,大片红高粱等大红色彩的运用,表现出浓烈的民族风格,表达了粗犷,热烈,勇敢,坚强的民族性格。
可以说,一直到易青重生的那个年代,《红高梁》都依然是一部经典的难以超越的民族电影,是值得中国人骄傲的,也应该得到中国观众的肯定与欣赏。
易青喜欢这部作品,前世一开始也没看懂,可是看懂之后,也不得不敬佩张一谋,后来有人带着调侃的语气说他是“国师”,其实,严格来说,并不为过,至少在电影这一道上,他确实有资格做别人的老师。
至于后来的作品,不说也罢,至少这部《红高粱》是可以被载入中国电影史册,被无数电影人仰视的。
越是这么想,易青就越是觉得应该成全张一谋,他不知道女主角换成史珂之后,这部电影会拍成什么样,万一要是没能像前世那样,成为一代经典的话,他岂不是成了中国电影的罪人?
尽管谁也不会知道,巩利才是电影里女主角的扮演者。
就像易青以前那样想的,我提前把巩利给定下来了,老谋子晚了一步,这怪得了谁,再说了,巩利当时就是中戏一个默默无名的学生,张一谋未必还能遇到她。
可谁能想到,《红高粱》都开拍了,巩利也在《绝代双骄》剧组拍了几个月的戏,结果剧本兜兜转转的竟然,还是到了她的手上。
“你怎么了?怎么半天都不说话,有心事?”
何情见易青半天没说话,不免有些好奇的问了一句。
易青闻言,这才回过神来,低头看着何情,突然笑了“你啊!还真是会给我添心事儿!”
何情没明白什么意思,就觉得身子突然被易青给掀了下去,随后就重新被压住,而后~~~~~~
“干嘛啊!轻点儿!”
。
<scrpt>();</scr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