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冬捕(三百月票加更!)(2 / 2)

你好,1983 隐为者 1635 字 2022-09-25

中间是一匹驾辕的大辕马,这个是拉车的绝对主力。

辕马两边,还各有一匹马,分别是拉串套和拉帮套的,重车的时候,辕马拉不动,这两个才发挥作用。

以往在当地农村,专门有一个名词,就叫做“拉帮套的”。

啥意思呢,说的是这家的男人,因为身体原因,比如腿残疾了啥的,支撑不起这个家。

而媳妇仁义,又不肯撇下丈夫改嫁,咋办呢?

就会找一个娶不起媳妇的光棍汗,负责干活,三个人在一起搭伙过日子,这个后加入的,就叫拉帮套。

今天夹皮沟出动三套车,不是因为拉不动车,而是水库那边,不仅雇人,还要雇马,所以就多去几匹马。

呱嗒呱嗒的,整齐的马蹄声踏破拂晓的宁静,马儿粗大的鼻孔喷出一道道白气。

这个时间段儿也是一天最冷的时候,俗称鬼呲牙,气温绝对超过零下三十度。

鬼呲牙的意思是说,就算是小鬼儿这时候出来晃悠,也得冻得呲牙咧嘴直咝哈。

好在马车上坐的这些人,一个个都捂得贼拉严实,从头武装到脚。

头上大狗皮帽子,脚下大靰鞡头,身上不是穿着棉大衣就是裹着羊皮袄,还真没一个呲牙的。

走了四五里地,马车就已经进入水库位置,地面上是半尺厚的积雪,下面才是将近一米厚的冰层。

走着走着,太阳出来了,阳光洒在雪原上,亮晶晶的,就像是闪烁的宝石。

这种时候可不能长时间盯着雪地瞧,那样眼睛很快就会得“雪盲”。

因为雪地反射的紫外线非常强烈,盯着雪地看,就相当于盯着太阳看差不多。

“这里,在这里!”

远处有一伙人,挥舞着手臂,喊声远远地传送过来。

走到近处,都是水库的职工,有十多个人,一个个也都捂得严严实实。

“辛苦大伙啦!”

一个戴着狗皮帽子的老汉,率先迎上来,他就是水库这边的于主任。

于主任五十多岁,花白胡子上面全是霜,都快变成全白的了,

熟识的人,一般都叫他于把头,祖上好几辈子,都是水上讨生活的。

他们这边,把某一行业里的领军人物,常常称作“把头”。

比如把捕鱼的高手叫“鱼把头”,采参的能人叫“参把头”等等。

夹皮沟这边,今天是张队长带队,上去寒暄几句,大马车就去水库的仓库拉渔网和其它用具。

剩下的人,就开始跟在于把头的后边,寻找合适的下网地点。

这个也是最考验鱼把头眼光的时候,因为隔着厚厚的冰面,根本不知道冰面下面鱼群的分布情况。

要是选错地方,大伙白忙活一天,打不上几条鱼。

而高明的鱼把头,都熟悉水下的地形,知晓鱼群在水里游动的规律,从而有效地下网捕捞。

说白了,这还是个非常吃经验的行当,外行根本就不行。

大伙在冰面上前行,于把头跟身边的张队长说:“老张,你们这人来的有点多,说好的雇十个人,每人一天一块五毛钱,你这来了二十多,俺们水库这边可出不了这些钱啊。”

张队长摆了摆手:“没事,你就按照十个人给,回去俺们自己分钱。”

于把头想了想又说:“那到时候扛两条鱼回去,大伙分分。”

刘青山正好趁机插了一嘴:“于主任,两条鱼可不成,我们要两万斤。”

“听说你们夹皮沟卖蔬菜赚了不少,是有钱啦,张口就两万斤,你们吃得了吗?”

于把头嘴里打着哈哈,他还以为是开玩笑呢。

张队长就把情况说了一下,结果于把头连连摆手:“不成不成,水产公司给俺们下了十五万斤的捕捞量,还不一定能完成呢。”

刘青山又忍不住插话:“于主任,你刚才说,水产公司那边是鲤鱼三毛五分钱一斤,胖头鱼和草鱼还要便宜一些,那俺们每斤多给一毛钱,你看咋样?”

这时候的鱼可一点不便宜,比猪肉也就稍微差一点,夏天的鲜鲤鱼,也要将近一块钱一斤呢。

一来是产量因素,二来就是运输了。

刘青山上次已经跟汽车厂工会的郝主任聊过,就算是冻鱼,怎么也能卖个七、八角钱,这里面的利润很是可观。

“不成不成,那样不成倒买倒卖了嘛,是要犯错误的,老张啊,你就别给俺出难题了。”

于把头毫不犹豫地一口回绝,这人原则性挺强,不是容易说服的主儿。

话题暂时到此为止,大伙继续行进,渐渐来到大湖的中间位置,这里已经人工清理冰面上的积雪,露出好大一片镜面一般的湖面。

“一会儿就在这儿下网。”

于把头比划了一下,清理积雪之后的冰面,阳光能照射到水里,这样的地方,含氧量就比别的地方丰富,更容易聚集鱼群。

说话间,马车就把工具运来,大伙纷纷抄起凿冰用的冰镩子,就准备凿冰洞。

这时候,忽然有人说话了:“这里下网的话,估计打不上多少鱼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