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回忆过去(1 / 2)

陈峰清楚地记得在读初高中的时候,七八月大热天,顶着烈日收割稻谷,清晨睡眼朦胧起来,在半饥半饱的状态下,抢时间拨秧苗种下去,真是苦不堪言。

平时放学回家,还要帮母亲去干农活,锄锄草、播播种,反正没有什么空闲的时间。

如果当时没有父亲做工人的工资补贴,一年辛苦下来,一家人只能勉强混个温饱而已。

陈峰最初的愿望是跳出农门、远离面朝黄土背对天的痛苦生活。

在当时,高考是大多数农村孩子赌人生命运的工具。未来是否能跳出农村,不再重复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就得看高考这一战。

因为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迁出农村户口。大学毕业了,国家包分配工作,能成为吃商品粮的国家干部。说起来,真正的是“知识改变命运”。

陈峰本身天赋不错,经过努力拼搏,他就成为了当时村里为数不多的考上大学的人。

本来象陈峰这样,从国家重点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的,又属于江口市引进人才,完全可以留在江口城区的高中学校工作。可他偏偏被分配到江口市镇明区一个位于城乡结合部、西成街道的阳光实验学校。

开始时,陈峰当然不会明白,这种具体学校的分配,自身没有背景与关系,又没有去一些相关领导那里去打点沟通、联络感情,只能分配到最差的地方了。

反正只要进行分配了,你又不敢怎么样。如果责问起来,这些人完全可以说,总要有人去艰苦的地方进行支教和进行锻炼。

就如镇明区教育局组人科科长所说,人才都需要从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开始锻炼的。这是很正确的废话。

现在毕业分配到江口市的城乡结合部学校,陈峰心中或多或少有些不满。

当然他也知道光表示不满也没有啥用,不能改变目前的任何现状。只能用“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来宽慰自己。

毕竟现在也算是留在了城市里,从事的又是自己喜欢的教书育人的工作,也不至于太差。

阳光实验学校,位于镇明区的城乡结合部,实行小学与初中直升的九年一贯制。

那时还没有人提出经营城市的理念,也没有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土地并不值钱。

阳光实验学校的占地规模很大,学生数量多,当然老师也多。不过毕竟是处于郊区了,有名气、有资历、有关系的老师,都找门路托关系调到城区的学校里。

现在留在学校里的老师,要么是没有关系、没有背景的,要么是刚参加工作没几年的。因此男男女女的年青老师相对更多一些。

以前教师职业不吃香,愿意去读师范的人比较少,毕业后喜欢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