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学校命名的玄机(1 / 2)

陈峰发现有的专家打开文件袋,看到信封,没有理会,而是拿出方案先研究起来。

而有的专家看到信封,会轻轻地捏一捏,好象要感觉一下里面有多少钱,然后用眼睛环顾一下周边的人,再把信封悄悄拿出,放入自己的手提包中。

当然陈峰只是很普通的老师,在所谓的专家论证会上,他是没有任何的发言机会,还要集中精力去边听边记。

等专家离开后,陈峰则要根据这几个专家的意见,进行适当的修正,形成最终的课题研究方案。

当然事先经过了专家的论证,课题立项就毫无悬念了。

课题立项后,学校有时会开展几次讨论交流,或者进行观摩研讨,但都是浮于表面的多,流于形式的多,老师们很少真正能在课题研究中得到理论素养或教学能力的提升。

为了快速出成果,课题研究的时间往往只有一年或二年。

等快到了课题结题的时间,陈峰就会开始收集相关资料和文字,再化费几个晚上的时间,用妙笔生花的文字,拼凑成上万字的研究报告。

学校同样会再去请来相应的专家进行结题论证。大家聚在一起又是对研究报告东讲西讲,提一些意见与建议,再次拿着报告评审指导费走人。

陈峰则再进行适当的补充和修正。通过专家这样论证过的研究报告,最终在评奖时,往往能评上一或二等奖。

学校往往注重是立项过什么级别的课题,获得过什么级别什么等次的奖项。而是否对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真正起到过什么作用,发挥过什么教学成效并不关心。

当然课题成果的获奖证书上第一个作者肯定是校长,他要起到领导、协调作用嘛,虽然连研究报告都可能没有完整地看过一遍。

第二个作者一般是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第三个作者可能是教导主任、再接下来是年级组长或是教研组长。真正写研究报告的陈峰往往是排在最后一个。

陈峰从内心上对这种学术造假行为很是痛恨,也很排斥这种证书,虽然这种证书是参评职称的重要指标。

后来他考上公务员,离开了学校,也就完全用不上这种证书。在搬行李时,就把这些证书全部当成垃圾扔掉了。

当然这种研究上的造假和专家拿取指导费的行为也不是普遍的现象,许多城区学校或者确实有研究水平的乡镇学校,都在切切实实地开展教育教学的研究工作。

市、区二级的教科专家,也都不辞辛苦地、不计报酬地去各级各类学校进行论证和指导。

不过市、区二级教科专家的人数有限,精力和时间也有限,不可能对每一所学校的课题研究过程进行关注与监督,这样就给一些学校有了造假的机会。

在课题成果评奖时,限于评审人员的人力与精力,不能对参评学校的所有成果进行现场检查,只能对上交的课题报告进行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