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京公使也格外配合,借口保卫使馆。出动了驻扎在京津的兵力700多人在通衢大道上来回巡逻,接着纷纷调军队入京。3日,英军1000名,美、法、德、日各200到北京。5日。日俄两国各出兵1000到天津,好像战争一触即发,实际上是给专使团施加压力。
京、津、保各商务总会,议事会及顺直谘议局也齐声叫嚷,指责孙中山等革命党“争执都会地点”,“酿成巨变”,有地上书袁世凯,求其“决不南行”;
《时报》发表的评论则更加狠:“如当道不满意于项城。可以不举项城,既举项城矣,则凡是对于项城,宜尽力让步,岂能因争执临时政府地点之故,两相不下?……当道诸公,如以国家为前提也,为今之计。第一宜地点让步。第二宜阁员让步,第三宜临时宪法让步……”;
江苏省议会通电指责临时政府强行要求袁政府南下。致使统一政府迄今尚未建立,威胁要求立即解散南京政府和临时参议院;
黎元洪趁机说风凉话,发表通告:“顷闻京、津乱党操戈,首难虽平,余孽未清,祸变之来,将未有艾,外人对此,极为激昂,八国联军瓜分之祸,犹在眼前……定北京不至乱,定南京则必亡……”
所有这一切,太符合袁世凯地心情了。他遥望着南京,心满意足:孙文、黄兴,我看你们现在还敢让我去南京吗?再坚持让我南下,恐怕引发“内讧外患”的责任就得由你们承担了。不过在表面上,他亲自出面安抚了专使团,声称自己对兵变应该负完全的责任,用极端诚恳的态度检讨了过失,而且只字不提不愿南下就职的话语。建议本人暂留京六个月,先请黎元洪到南京受任副总统并代行总统职权。
暗地里,他又派出梁士诒和专使们商量:“现在全国倡行革命,人心动荡,北方秩序很难维持,象目前这样,如果不能及时地加以调度、弹压,确保地方安宁,很容易引起外国对我国用兵的祸事,请诸位切实加以注意,以国事为重。”
蔡元培等专使惊魂初定,开始商议起应对措施。作为内线地汪精卫自然极力渲染,说:“北洋军居然敢在北京城力如此寻衅闹事,这地确是我们没有料到地。我们奉命迎接袁大总统南下,原是为了让南北早日安定,国家进入治世。若因其南下而造成北京动荡,并引起国际纠纷,反而与我们地使命不符合。今天的问题,应当首先实现统一,成立全国统一政府,才能安定大局,其余一切问题,不妨尽量迁就。”
“我看也是,东北秦时竹倒是反应迅速,而且陆尚荣带兵前来弹压后,也表态支持袁世凯留在北京。”
“既然已经弹压,那为什么还不能南下呢?”宋教仁问,“可以让陆尚荣就任北京留守嘛!”
“钝初,你看问题不要太简单。不仅北京,就是天津、保定,也开始乱了起来,这仅仅是袁世凯要走的风声刚刚传出,要是真的南下,酿成什么大的乱子我们可承受不起。陆尚荣虽然暂时弹压的了兵变,他这点部队难道能把保定、天津的兵变都弹压下去?”
“哼,明显是袁世凯在背后捣鬼。”
“我也听到了风声。”
“捣鬼不捣鬼不好说,各国都借机派兵到了京畿,如果一味坚持,恐怕与之失和。”
蔡元培最后只能电告南京:“内变骤起,外人干涉迹象显现,无政府之状态,其害不可终日。前幸赖陆都督火速出兵弹压,但毕竟力有不逮。培等会议数次,全体一致决定,不能不牺牲我等来此之目地,以全垂危之大局。”要求同意定都北京和取消袁世凯南行。
孙中山得知北京兵变消息后几夜不能安睡,反对建都南京者越来越众,而且都把矛头对准了他,心情自然好不起来。但他不甘心就此放弃,还准备做最后一搏……
其实,秦时竹当时发电给老袁纯粹是虚张声势,这是正月密谋的一部分。众兄弟心里都明白,只有源源不断地给予陆尚荣后续力量,才不会给老袁以动手的心思或企图。袁世凯找借口的本事令秦时竹颇为忌惮,陆尚荣的安危自然要放在心上。当然,夏海强也率兵做好了准备,应付万一出现地危局。
由于“平息”兵变有功,袁世凯不得不装样子在各种场合赞扬陆尚荣“挺身而出”、“见义勇为”,同时暗地里要求北洋军收敛一些。陆尚荣手下良好的军纪经过两颗人头的整训,更加与袁世凯的北洋军形成了鲜明地对比。引得各大外国记者纷纷前来看个究竟,等到陆尚荣公开将缴获的赃物发还给遭劫民众后,无论是人民党还是陆尚荣的声望都上升了不少,不少人甚至呼吁由他去平息保定、天津等地的兵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