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7章 殿头殿尾周农中间(1 / 2)

宗明天下 七帅 2009 字 2022-09-28

之后几日,果然如同方孝孺所说,朝堂上许多官员无心做事,每日大多数时候都用来写折子,反对允熥的科举殿试改革方案。

之后几日,果然如同方孝孺所说,朝堂上许多官员无心做事,每日大多数时候都用来写折子,反对允熥的科举殿试改革方案。也因此每一天允熥都能收到很多进谏的折子,宫中负责处置废弃奏折的宦官这些日子可忙坏了,每天都一边处置废弃奏折,一边叱骂上折子的官员。

当然,大明朝廷并没有瘫痪,毕竟关心这件事的大多都是中高层官员,下层那些由吏员提拔上来的官员对此并不关心,而一个政府绝大多数实际事情都是由下层官员做的,何况中上层官员也不是完全不管事,只是用在工作上的时间少了些,朝廷总还能运转。

但效率自然低了许多。不过这也在允熥计划之内。发生这样整个朝堂的官员都在意的事情,效率不受影响是不可能的。但允熥也不会因为效率降低就修改自己的计划。他认为比起目的达成,暂时的效率降低是可以接受的。

但有些人对此忧心忡忡,比如齐泰、方孝孺等人。他们不知允熥的想法,但对朝廷许多官员都无心做事十分不满。可他们又没有办法劝说官员都认真做事,只能不断请求面见陛下,请求允熥收回成命。但允熥却一直拒绝接见他们。

一直过了二十多日,已经有外地的折子送到京城,允熥觉得自己收到的进谏此事的奏折也不少了,才对卢义吩咐道:“你去吏部和都察院衙门,传朕口谕,今日下午接见齐尚礼与方希直。”

“是,陛下。”卢义答应一声,退出乾清宫传旨去了。

“陛下,您可是要接见齐尚书与希直先生?”正巧这时李仁走过来有事要向他请示,听到了允熥说的几个字,马上问道。

“科举殿试改革之事也拖了有些日子了,朕本以为百官不会如此反对,却不想过了二十几日他们仍然不断上折子给朕,朕也见到了有些衙门已经有差事堆积,就答应他们的请求,不在殿试中仅设立比试骑马这一项考试。”允熥故意叹了口气,说道。

“陛下能察纳雅言,接受群臣谏止,乃是大明之福,社稷之福。”李仁也松了口气,马上开始称赞允熥。

“陛下,百官也并非都喜欢文弱书生。臣与许多官员都曾交谈,得知他们同样不喜文弱书生。但毕竟科举考试乃是为选拔英才而设,而是否英才与是否会骑马并无干系,不会骑马之进士,陛下不将他们派到大都督府为官,也不使他们随军即可。”李仁知道皇帝定然是不愿让步的,只是因百官反对的人太多不得不让步。他又忙为百官开解。

“而且任用百官之权全在陛下,陛下大可让文弱之人升官艰难,这样天下的读书人都知晓陛下喜好什么样的人才,会更加注意身体康健,也不需将殿试所考之内容改为骑马。”李仁最后这句话说得声音很小。

“慢!”允熥说道:“朕虽然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但也并非是对殿试一丝一毫也不改。”

“朕想了个折中的法子。殿试设立两项内容,其一为策论考试,没有变化;其二为骑马。”

“只不过骑马不再像朕原本所想的绕皇宫一圈,而是在朕平日里遛马之处骑马转几圈即可。没有分数,只是朕当面看一看,作为排名的参考。”

“爱卿以为这样改,如何?”

李仁思量半晌,觉得这样一来,虽不会骑马、身子孱弱之人必定排名在后面,但只是让新科进士骑马在校场上转一转,也不比试马术,也不评定分数,能够为百官所接受;而且他还担心若是连这个折中法子都不答应,陛下生气之下将此事拖下去对朝堂更为不利,所以躬身说道:“陛下的思量甚是妥当,臣无意见。”

“既然爱卿无意见,那齐泰他们也应当不会有什么意见。此事总算能够解决了。”允熥说道。

果然,齐泰等人前来听了允熥的话后,也纷纷躬身表示自己没有意见。他们和李仁一样,都担心此事继续拖下去造成更坏的影响,为了大局着想,只能也退一步。科举殿试改革之事就这样定下了。虽然地方上仍有明年要参加会试的举人对此不满意,但他们也只能一边骂这个新章程,一边买一匹马练习骑术。

此事过去后,一直到年尾都没什么大事。大年三十,允熥按照惯例为来到京城的宗室子弟举行宗室宴饮。周王世子朱有炖今年又来了京城,一来是与允熥交流感情,第二就是为种地而来。

腊月二十二朱有炖抵达京城后,都没去周王府先安顿下来,直奔皇宫与允熥说有关种地的事情。他先说了说自家种下的从汉洲大陆新来的种子收获的情况,然后画风一转,十分激动地说道:“皇兄,弟按照你的法子,让农户种地,效果极好!”

他的声音更加激动。“虽然每亩地粮食的产量少了二三成,可农户能耕种的田地多了不少,算下来每户农户的总收成还多了。”

“弟又减免了愿意按照弟提出的法子种地的农户的租子,他们今年卖了粮食得的钱比往年多了近一倍。”

“正好牛羊也从西北运了回来,不管是牛马这样的大牲口,还是羊驴这样小牲口的价钱都便宜了不少,许多农户都买了牲口。家里原本有积蓄的买了牛,没有积蓄的也都买了驴,明年能耕种的田地更多,大明的粮食也会更多。”

对于粮食总产量提高这件事,有炖当然是很高兴的。他虽然喜好戏曲对于种地一丝一毫的兴趣都没有,但很有国家主人翁的精神,他也确实是国家主人翁之一,对于粮食产量这种事关国计民生的事情当然很在意,对粮食增产很高兴。

“皇兄,开封的粮食增加了这么多,京城应当也不差,附近的农户也都看在眼里。在开封,当附近的农户见到王府的佃户都喜笑开颜后纷纷打听为何能够多打这么多粮食,也要效仿。京城的农户应当也差不多。”

“京畿出身的官员应当也知晓,让百官相信也容易。所以皇兄,也可以向别的地方推行了。”

“为兄这几日正好也在考量此事,正与户部的陈迪商议。”允熥笑着说道。他是国家最大的主人翁,对粮食增产这样的事情当然也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