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亲亲热热的拉着苏彩儿,说:“永西伯夫人,我们走吧。”
苏彩儿朝着赵策小小的挥了挥手,又和杨守随行了礼,才告退。
送走两人,杨守随对还站在一旁的赵策,直接说道:“坐吧。”
“你一个朝廷勋贵,可不是来我家罚站来的。”
这话说的随和,赵策也没有任何的拘束。
坐了下来后,下人上了茶水。
杨守随便摸着自己下巴的胡子说道:“今年的秋闱,你准备要参加?”
赵策点头:“我虽读书时间不长,不过也准备下场去试试。”
“即便不能过,提前去观摩一下也好。”
杨守随对他这考试的态度似乎挺满意。
他先考校了一番赵策的学问。
杨守随治的本经也与赵策不同,但作为一个科举之家的高材生。
就算谈论的不是他治的本经,他也是熟练的不得了。
提的几个问题,赵策有些也只能侥幸答上。
赵策也许久没被人这样考校过了,一下子又感受到了考试的紧迫感。
看赵策基本都能答上自己的问题,杨守随勉强点头。
“本官前几日,收到了徐大人的信。”
“听闻你给他写的信中说了,今年要下场参加秋闱,他心中有些担心。”
“但是他如今提督一地,暂时也回不来。”
“届时极有可能,圣上会直接给他指派巡按或者其他的官职。”
“因此,他写信给本官,让本官帮他检查一番你最近书读的如何。”
“你进国子监的时间也不长,平时博士们讲的内容,都能理解?”
“我打听了一下,听闻你每个月的考核成绩都还算不错,只是科举毕竟与平日上学不同。”
原来是这个事情。
赵策不敢托大,只老老实实说:“每日国子监的讲学,学生大致都能听懂。”
“不能听懂的,基本会直接找随堂的博士问清楚。”
“而且如今秋闱将近,学生也万万不敢大意,每日都在家中苦读。”
赵策说的谦虚,而且杨守随考他学业,他也自称了学生。
见到赵策这般懂礼,杨守随脸上笑意更甚。
他家和徐家关系不浅,这老友委托自己帮忙看一下学生,他自然不留余力。
“国子监的功课都是要当场上交,那你回家都读的什么书?”
赵策有些不好意思道:“学生都是自己给自己押题,每日做上几道经义题。”
乡试的经义题好押。
毕竟不会出现童生试那种混搭或者半截的题。
基本都会是四书五经中一句完整的题目。
杨守随听后,有些不同意。
“读书最重要是理解其义。”
“你如今这般取巧的办法,若是到了会试和殿试上,要与天下的才子相比,届时可如何是好?”
对于杨守随他们这种学霸来说,有一句话叫做:“县试难,府试难,道试最难;乡试易,会试易,殿试尤易。”
因此他们读书,并不只为了科举。
像李东阳、王鳌和杨廷和等神童,他们基本都是满腹经纶的当世大儒。
如今他对赵策看重,自然也不希望赵策依旧沿袭以前科举的陋习。
就算做不成当世大儒,也起码想赵策做一个学问渊博之人。
只是对赵策来说,这些内容,其实都只是用来充实自己,帮他达到某些目的手段而已。
虽然自己觉得没什么不妥,但在杨守随面前,赵策还是老老实实的说:“学生知道。”
“但学生读书时间尚短,除此之外,也没别的办法。”
现在这时候,也不可能说让赵策再压一压,三年之后再参加。
杨守随只得勉强道:“若是你今年乡试不过,那接下来的三年,可就要正经拜个先生,老老实实的学习才是。”
赵策笑着回道:“自然,多谢杨先生的教导。”
<script>ap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