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贪就活不下去!
类似的例子,在过去这些年的长安朝堂,也可谓是屡见不鲜。
先是太宗孝文皇帝时期的廷尉张释之,早年因为其商籍出身而得不到重用,连续十几年在尚书台担任郎官,负责整理文档,以及蹉跎时光。
在得道重用,也就是得到当时的袁盎举荐之前,张释之已经萌生出了辞官返乡的打算。
而对于自己即将辞官返乡这件事,张释之给出的理由是:久宦减仲产。
——久宦减仲产。
——做官做久了,导致兄长为了支持我在长安做官,而使自己的产业缩水。
除了张释之这句名垂青史的‘久宦减仲产’,当然还有先帝时期两袖清风的老丞相:故安贞武侯申屠嘉。
对于这位老丞相,在刘胜与其确立师徒关系之前,坊间风评可谓是褒贬不一。
有人说申屠嘉是个除了清廉一无是处,甚至是个为了‘清廉’的名声、为了爱惜自己的羽毛,而宁愿将政务荒废的败类;
也有人说,申屠嘉忘记了自己为人臣下的本分,只仗着自己是开国元勋、太祖随从,就倚老卖老,肆意欺压太祖高皇帝的子孙。
但在申屠嘉故去之后,却再也没有人说这位老丞相的坏话了。
哪怕没有刘胜,也不会再有人说申屠嘉的坏话。
因为在申屠嘉病故之后,长安朝堂才在刘胜的刻意引导下惊讶的发现:堂堂大汉相宰,在丞相的位置上坐了十来年,结果临了临了,还要儿子到处去借钱,才能勉强操办完后世。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这也与如今汉室的厚葬之风盛行有关,但一个在丞相之位上做了十几年的人,积攒下里的财富却连自己的后世都办不了,也实在是有些骇人听闻了。
明白这一点,再回头看官员层出不穷的贪污问题,情况就明朗多了。
——当然有坏人。
——当然有贪得无厌,为了贪而贪的人。
但绝大多数人,都是被逼的生活都无法保证,才没能抵挡住诱惑。
试想一下:你是一个秩禄四百石的官员,年俸三百六十石,每个月的俸禄是粟米十五石,外加七百五十钱;
你上有老母,家有娇妻,下还有三子儿女,共计一家八口人;
粮食倒是够吃,虽然是八口人,但儿子都还小,饭量远不及成年人。
就是这每月七百五钱的俸钱,实在是让你有些捉急。
有时候,是老母亲腰酸腿疼的,要去找县城的药铺抓药;
也有时,是妻子念叨着已经小半个月,没有从饭菜里闻到过荤腥。
更要命的是:作为四百石级别的县衙长吏,县领导班子核心圈内的人物,你的人情往来实在说有点多;
上面的人婚丧嫁娶,你得去随礼;
下面的人有红白事,你也得有所表示。
逢年过节,还要给自己的嫡系发点酒肉布帛,才能将‘以后一定不亏待你们’的大饼继续画下去。
你的俸禄早就不够用了,老丈人甚至还得骂骂咧咧着,三五不时再给你补贴一些。
就在这种时候,有个富豪找上了你,要你帮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忙。
这个忙,甚至小到了你什么都不用做,只需要在县衙关于某一件事发起讨论时,不要发表任何看法。
简而言之:让你在某一场会议过程中闭口不谈。
只需要安静个把时辰,你的收获,就是你好几年,甚是十几年、几十年的俸禄。
你,会答应吗?
你愿意用‘一个时辰之内基本不开口说话’为代价,换来一笔能让家庭状况大幅改善,甚至从此不再需要为钱发愁的庞大财富吗······
“关于行贿受贿蔚然成风,朕倒是认为:当年太宗孝文皇帝的举措,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
“——厚养其廉。”
“只是当年,太宗孝文皇帝是在将军张武受贿被举发之后,才给张武赐了‘养廉金’,以至于这个举动有些变了味道。”
“而且在张武之后,也再也没有人领到过养廉金。”
漫长的思虑之后,刘胜终还是下定决心,将自己筹谋已久的计划和盘托出。
“朕的意思,是通过增加官员俸禄的方式,来减轻官员的生活压力,从而避免某些原本无意受贿的清官,迫于生计而无奈受贿。”
“大致的章程,是俸禄的发放方式,从过去半粮半钱,改为全部发钱。”
“——反正得了钱,官员也同样可以自己去买粮食,有治粟都尉在,不会出现粮价鼎沸,有钱也买不到粮食的状况。”
···
“其次,便是将官员俸禄的发放标准,定为过去每一石实际俸禄,折算为一百钱。”
“即:丞相秩禄万石,实际俸禄四千石,就折为四十万钱。”
“御史大夫,又朝中九卿中二千石,实际俸禄二千一百六十石,折算为二十一万六千钱。”
“这样一来,就算以后粮价继续稳步下跌,官员的俸禄也不至于随着粮价一起下降,导致生活愈发拮据。”
···
“除了固定的俸禄之外,还可以根据状况,由少府内帑调钱,赐养廉金。”
“同样以实际俸禄折算,每一石的实际俸禄,每年赐二十钱养廉金。”
“如此一来,俸禄便是翻了倍,更另有朕御赐的养廉金,若还有人贪污受贿,堕我汉官威仪,便可以由廷尉拿人了。”
“——即是拿了朕的御赐养廉金,还胆敢贪污受贿,那便是大不敬!”
“有如此震慑,我汉家现有的贪污受贿之风,当也能得到相当程度的缓解?”
“诸公认为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