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房”这个词对大江南北的人们来说还有些陌生,但是在东南沿海的几个经济特区,已不是什么新鲜叫法了。
南镇灯饰的样品灯多是从港澳那边过来,很多小商品也和那边的商人有着紧密联系,而其中有一些港澳商人便在内陆买房住了下来,方便对更大的市场进行调度。
可以说,最早的一批商品房就是被这些人买走了,后又建起来华侨公寓等等,不能说商品房在那里遍地开花,但房子的金融属性已经愈发凸显。
福利分房是计划经济下颇具代表性的制度,国家、企业以很低的租金把房子拿给人们住,几辈人的住房就是这么过来的,由分房制度带来的等级观念、消费观念可谓根深蒂固。
所以有时候即便传点风言风语,人们也根本不会信,就算有些说法见诸报端,人们也认为那离自己非常遥远。特区之所以是特区,既超前又带有试验性质,听说在那里粮票都取消好几年了,其他地方不还是粮肉布油缺一不可,有些人就是不怀好意乱传,显得自己眼格高一点。
苏清石道:“据我所知,前两年特区那边就已经有房子在卖,一平米两百二三,中江有些做生意的大老板在那边就有房产。”
有人立时质疑道:“那是给有钱人盖的吧,还能遍布全国不成?”
苏清石想了想,没有把话说得太直接,“全国也能多少看出一些苗头,有几个城市已经开始试点,简单说就是一边把公房的租金很大幅度上涨,另一边把公房折价出售。算笔账的话,租越来越不划算,实际就是以租促售。”
人们闻言有些哗然,“公房都卖了,那岂不是我们现在住的房子,以后都是别人的了?私人的了?”
黄盛达立时接过话来,“这不就是和尚头顶的虱子嘛!鼓励大家买房,迟早让公房退出历史舞台。房子一流动起来,进了市场就有库存、投放一系列问题,所以就得有人盖房,像房产局工程处什么的都得发力,保不齐以后还会有开发房子的民营企业。”
有人思索之后转而一愣,“那这可是大变动啊!国家要是不包房,这是要让我们把钱取出来呀!”
黄盛达道:“说了半天你就这句话说对了,改革开放这些年,像小苏他们这样的人、比他们更早的人早就淘到大金条了,但他们的钱大多也只能存银行,家和国一个道理,钱动不起来国家就富不起来。”
“再一个,报纸上说现在城镇人均住房还不到四平米,多少人家十几口挤在一起,计划生育那是要一个大周期的。房子一旦成了商品,有钱了想住哪就住哪、想怎么装修就怎么装修、想买几套买几套,你们就说吧,什么享受能比得过这?根本不愁卖!”
一旁的苏清石不由点头,这黄盛达是很有见地的,对整个大势的预测做足了功课,他想赶上商品房这趟春风班列,干一桩澎湃的大生意。
“如果房子变成商品,你们想想这种市场的大杠杆撬动起来会多可怕,看着离我们远,实际上谁能置身事外。还有些事我希望大伙不要不当回事,去年底已经明确说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我之前干的百货公司、你们一个个的国营厂子,谁敢说这铁饭碗能一直端下去?”
苏清石点头道:“佛江灯泡厂前年就改制了,我知道的一些花木企业也在改制度,从货源到市场,企业可以自己想办法。中江那边镇办企业的职员也有很多跑私单的、自己创业的,大环境在变,很多人都闻到味了。”
虽然苏清石说的都是客观事实,但在迎言送语上,俨然是向着黄盛达的。
之前人们聊商品房的时候,三言两语苏清石便了然黄盛达的用意,商品房会带动一大批产业兴起,而黄盛达的着眼之处,便是一家——
装潢公司。
除了钱怎么来这件事,黄盛达已经把人怎么来搬到眼前,莫看一个个都只是厂子里的小工头,真要动起来,短期之内就能拉出一支有技术有经验、有骨干有专员的队伍,发轫于此时,会让他们极有竞争力。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先吃螃蟹”的大时代,有些机遇会改变一个人的当下,还有些机遇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几代人的一生。很多人是当下人们眼中的“冲动者”,但他们当中也会诞生未来人们口中的“大魄力”。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会赢,但必定都有野望,都有时势下不能抽离的蛊惑。
不仅苏清石,黄盛达、魏东来、魏东升,无外如此。
眼前的这间麻将馆、几千里外的济王滩,它们有本质上的共同之处。
当想到装潢公司的时候,苏清石心念电闪,说起渠道,这是他不曾想过的渠道。更重要的是他和所有人处于的阶段,恍然间,他正在参与一家公司的初创。苏清石唯一不能笃定的是,在这一隅小天地里,自己到底被人们接纳了几分。
这时,黄盛达忽然举起手来,“后面的事具体再说,今天主要是表态,愿意和我一起干的就举手!”
刚刚黄盛达和苏清石的这些话显然起了作用,让人们思考起来更多事。立时间,几乎每一个人都看了一眼黄盛达,又瞧了一眼苏清石,而后又见不到什么暗示的,看了看彼此。
有人抬肘,有人也跟着抬肘,有人抬多高,跟着便抬多高,终是稀稀拉拉举起手来。
这一屋子里,加上苏清石,正好十个人。
不久之后,所有人都盯着苏清石,并很快传来了一声催促。
“装潢怎么能少了灯具,小苏,愣着干什么,你也要举手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