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 独角戏(2 / 2)

主题就是对人心的展示和挖掘嘛。

像这种太空题材的电影,无疑更接近于对人物内心戏上的演绎。

用太空来反衬地球母亲,给予人类个体的活力源泉,以及表达内心最深处,那种最真实直面人生的勇气。

你甚至可以说,这就是一部以反科技、反太空为隐形内核的电影。

因为女主就是遭遇了人生挫折,失去了女儿,没有了直面生活的勇气,才选择了封闭自我的世界,想要逃离熟悉的一切,甚至是整个人类社会。

这才来到了宇宙里。

然后,意外发生了,女主遭遇了一场更加夸张,也更让人绝望的困境。

而她也需要借助这场超乎想象的绝境,开启自我的救赎之旅,进而完成人生的蜕变。

整部电影中,表达的就是这种救赎和蜕变。

所以,她会经历三次的情感递进。

第一次是进入航天飞机,吸收到氧气,呈现出婴儿身处羊水中的侧卧状态。

第二次是在空间站的逃生舱中,调回自己一度调低的氧气。

第三次,则是乘坐天宫一号返回舱降落地面,在海洋中起身,踉踉跄跄的起身,这里其实还是把海洋隐喻成了母胎的羊水,而女主的站立,则表示了出生。

而出生,其实就是新生,也是重生!

这三次递进,不管是一步步接近地球的三个节点,暗合了主题上从迷茫和逃离,再到救赎和希望,最好完成蜕变和回归的主线。

其实也折射了一个暗示,那就是接受在地球上发生的一切人生变故的三大转折。

整个故事,看似是一场面对绝境的逃脱,但实际上,却是一直在寻找氧气的故事。

而氧气,就是给予观众心灵在心灵上可以直面人生,需要拥有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的最终真谛。

女主整个历险的过程,其实就是重新模拟了一遍生命从结束到孕育、再到出生的过程。

这就是新生!

所以为什么陈默这次就必须找个演技成熟的?

就是因为这个角色,一般人是真的驾驭不了啊。

大量的心理戏,靠的是大部分台词的语气、细微表情和肢体语言上的神态和对内心的表达。

而且,所有演绎都得靠自己,没有对戏,没有借鉴。

再加上演员对于宇宙的广阔、空寂、神秘,全是靠想象去臆测的,要如何演好,甚至演出精髓,那是很考验一个演员的演技和底蕴的……

陈默为此和巩丽单独聊了很长时间,从各方面给她解构这个角色的一切,帮助她在内心重新建构这个角色形象。

简直是事无巨细,任何细节都没有放过,并且一一指正了巩丽对于这个角色,在人物小传上的描述。

她拿到剧本半年多了,肯定有过对角色深入的解构。

写人物小传只是最基本的,健身和锻炼一样都必不可少,这都是演员的基本功。

但听完陈默的话,尤其是在跟着他进去摄影棚转了一圈之后,还是让她看的咋舌不已。

说心里话,太震撼了。

她和陈默经历过那次《风声》的合作之后,两个人还是很熟悉的,觉得自己对陈默的了解,应该也算好了。

但看到那个迥异于传统片场的时候,还是大感惊讶。

没有大卡车和大件道具,只有一个硕大挂满面板,高约6米,宽近4米的大箱子,然后就是绿幕、机械臂、空间站内部布景等。

其它的一概没有。

这和巩丽想象中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可是太空片啊。

失重状态怎么拍?

就靠这几个玩意儿?

开玩笑吧?

即使她再怎么不熟悉太空片,也是知道需要微缩模型和绿幕结合,才能实现太空环境模拟的。

《2001太空漫游》和《星战三部曲》,以及最新的《魔戒》和《黑客帝国》,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但《地心引力》这边……就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