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四章:致命缺陷(1 / 1)

大宋好官人 飘依雨 1034 字 2023-07-30

“嘶……”

王庆万万没想到张正书的心这么大,居然想要颠覆文官的地位。

但是不知为何,王庆的心里好像挺受用的,仿佛出了一口恶气似的。

“小官人,好大的魄力!”王庆忍不住佩服道。

张正书冷笑道:“大宋开始烂到肉里了,就如扁鹊所言,不治将益深。为今之计,只有挖除烂肉,重新整顿,才能获得新生。你若是怕了,可以跳出来,我一样能利用民意,让这锅水沸腾起来。”张正书太了解舆论武器的利害了,都不需要怎么冲锋陷阵,只需要利用小报煽动民意,就足够让这些奸臣授首。

如果这都不能杀了那些奸臣的话,张正书也不是迂腐之人,自然要安排刺客干掉他们。好叫他们明白侠义在民间,做了恶事你就该死!

王庆已经猜到了张正书会怎么做,他虽然不太同意,但也不打算劝说。如果事成,他也是受益者之一,为什么要劝说,为什么要阻止呢?

“那咱家就依小官人所言,盯着朝中一举一动了。一旦有所眉目,咱家会让人送信给小官人……”王庆说完后,就匆匆告辞而去了。

张正书看着他离去的背影,心中却在盘算着怎么为国除奸。

“哼,真当没人治得了你们了吗?不弄死你们,你们还以为自己有免死金牌!”

不过张正书也知道,恐怕赵煦是下不去手的。但是,张正书也要努力一番。这一次,是文官和皇权的斗争,皇权已经让步如此了,如果文官连底线都不要了,那就只能说是自己作死了。张正书心里的打算是,一旦文官的威信遭受打击,那就相当于出现了裂缝。

顺藤摸瓜再揪出几个卖国奸臣,实锤了之后再处死,就等于把文官打入尘土里了。

宋朝的文官还想超脱律法,犯了事只是贬官了事?呵呵,想太多了,任何皇帝把持了权柄,是绝对不会轻易交出去的。到时候文官是圆是扁,还不是任由官家随意捏拿?一旦士大夫没有了免死金牌,他们的顾虑就多了,也不敢肆意妄为,出卖国家利益了。

没有头上那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宋朝文官是不会知道怕的。

张正书深知,没有监督的权力,肯定会被滥用,他只不过想借助此事,建立一个监督制度罢了。目前来看,宋朝的监督制度还算不错,但就是效果不咋样,因为处罚太轻。现在加重了处罚,等于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潜、规则,那国家就好治理多了。

可能赵煦表面上不领情,但实际上他得利最大,心里还偷着乐呢。

“这一次能把文官拉下神坛,但武人的地位还是尴尬……”张正书也是郁闷,这是没办法的事,宋朝对武人防备太甚,哪怕是到了南宋也是一样。这样的环境里,想要提升武人地位太难了。不过,也不是没有办法的。等资本主义这头怪兽彻底被放出来之后,它就开始虎视世界,开始侵吞一切了。

扩张版图,开拓市场,剥削底层,这就是资本的本质。等资本开始推动资本家去寻找市场的时候,免不了会发生战争。到时候,战争就不是能人为控制的了。满足不了资本家的胃口,战争就会一直存在。等到那时候,武人地位还不是蹭蹭蹭上涨?

当然了,这是最好的结果。

不过嘛,凡事都有点意外的,最终结果如何,哪怕是系统都推测不出来。

世界上最难测的是人心,偏生一个朝代的主导也是人,大宋有了他这么一个变数,会变成什么个模样,全都说不定。

在张正书与王庆定计之后,事情也朝着他们预料的方向进展着。涉事的大臣很倒霉,这无妄之灾落在自个头上,只能捏着鼻子认了。官职被撸了一品不说,还要贬到数百里之外,做个知府。京官外放,等同失势,很多原先要好的同僚,怕惹祸上身连送别都不敢。

被贬谪的官员都有谁呢?细细数来,有七位:张舜民、毕仲游、孙朴、赵睿、梅灏、陈察、李昭玘。虽然理由都很充分,无非就是“德不配位”,“尸位素餐”之类的云云,但含糊其辞之处,却有些欲盖弥彰了。别说朝堂之中人人知道他们是因为元宵灯会被免官外放,就连民间也都传开了。

随着这几位曾经意气风发的京官黯然就职,紧接着,一场风云变幻的朝堂争权夺利又在酝酿了。

官家赵煦得知了王庆的打算,也倾力支持。赵煦的想法很简单,你吃大宋的俸禄,却通敌卖国,这等奸人一定要除去!于是,赵煦也冷眼旁观,等待着皇城司的报告。

不止是官家赵煦在一旁观看着,王庆、张正书,甚至辽国细作、西夏细作、女真细作、高丽细作、交趾细作……都在密切地关注着这一场谈判。

但是,辽使未至,赵煦也就按兵不动。

不过,已经有端倪生出来了。居然是工部侍郎兼任中书舍人的郭知章的呼声最高。

这一日,张正书也收到了情报,启动了“黑客”去调查郭知章。都说大奸似忠,从表面上看郭知章一点问题都没有,还有一个“决事清明、谏切时弊”的风评。在高太后掌权,司马光执政的时候,郭知章为谏官,能针对时弊,上奏直书己见,几年内共有奏章一百多封,还大多数被朝廷接纳了,堪称最称职的谏臣了。郭知章最彪悍的战绩,是上奏直怼官场上结党营私的腐败:“爵禄庆赏,以劝天下之善,愿无以假借大臣,使行私恩;刑罚诛戮,以惩天下之恶,愿无以假借大臣,使快私忿……”

看模样是一个大忠臣没错了,但是张正书却注意到一件事,郭知章的政治立场问题。

这是一个很致命的缺陷,只不过郭知章掩饰得很好,所以他没露出马脚罢了。

看看郭知章在高太后、司马光时期,是反对新法的,上奏最勤快的是他。但因为他都是跟着别的谏官后面上奏的,换句话说领头人不是他,所以他被赵煦忽略过去了,亲掌权柄后也没有清算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