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qg34
原来,华尔来中国比较晚,平时听到的又多是英国军队如何轻易战胜清军的故事,对李仙一方的军事实力存在严重的误判,以为对方只是趁着正规军跟英国军队正面交战,损失惨重的时候背后偷袭,才得以占领广州这个大城的乌合之众。
华尔手下的洋枪队只有一千多名,但自觉依靠这一千多名,对付一万多名清军不在话下(以杨芳军队的实力评估),觉得反叛军只有一万五千人,单靠自己的洋枪队对付起来也应该绰绰有余。
杨芳听了此话很不以为然,觉得自己这个女婿轻敌得很,但也不好在所有将领都在畏战的时候进行打压,只是勉励几句,夸奖其勇武。
这一天的军事会议就草草结束,并没有拿出什么具体的方略,但也不是一点成果都没有,至少大部分将领都明白这战斗非打不可,而且还不能打成守城战,必须出城野战,否则自己想逃跑都逃不了。
那么,这野战怎么排兵布阵,谁上前谁在后,就要费思量了。
几天后,李仙果然带着重兵进入宝安境内,直逼杨芳手下的军队。
本来,李仙觉得清军胆小无比,必然龟缩到城里试图顽抗,没想到对方很上道,居然把兵都拉出来,在野外拉开了阵势,竟是一副打野战的架势。
如果能在野外作战,减少对城内百姓的误伤和对物资的毁损,李仙还求之不得呢,大喜之下也拉开阵势,试图与清军正面决战。
李仙用兵更喜欢用堑壕战等方式,依靠防御设施的优势取胜,但真要打野战,李仙也不怕。
等到双方摆开阵势,杨芳这边是洋枪队上前列阵,有四门西洋火炮守护,在其后面才是传统的清兵方阵。
这清兵方阵就是火炮在前,抬枪队在后,最后面是冷兵器部队。
李仙一直想不透这样排兵布阵的依据何在,有什么好处,但这就是清兵的标准阵型,教科书上都写明了的,武官进京赶考做武举人或武进士,要考到兵法,都得按这个规矩答题,否则要扣分的。
李仙看了一会儿就明白,只要把这前面一千多人的洋枪队打败了,后面的清军方队八成就要自己乱了阵脚。
华尔对自己训练的洋枪队信心十足,将四门火炮安放在稍高的坡地上,然后以火炮阵地为基点,将一千五百名洋枪队排成五个方阵,一点点向前推进。
至于华夏军这边,也是一个团一千五百名士兵上前,分成五个方阵,守护住后方的火炮阵地,至于大部队则留守在后方。
这也算是这时代标准的野战作战方法之一,大部队作为预备队留下,少量精兵上前作战,这样就算有什么突发事件,应对起来也不会困难。
此时,从场面上看,两方军队出战的人数相近,队形也相近,看起来几乎一模一样,还真都是看着英国的军事教材训练出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