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环境之得遇名师(2 / 2)

这绝对是注定要记录在我的大事记中的。这已经不是打开了一扇窗,而是开了一扇门。

还是那种大门。

许多人不会画画,不会音乐,不会写诗,不会不是他们没有天赋,只是没人为他们打开这扇窗!

更有过分的是有许多家长和老师还携手钉死了原本学生自己打开的窗子。

这样的家长和老师绝对不在少数!

走出屋外的,不仅仅是我,还有赵玉华。

屋外,色彩斑斓!

和董哥学画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我们一开始就走对了路。

这个是极为重要的,现在许多良莠不齐的辅导班老师本身就不太会画画,有不少仅凭着速成的培训就开始教课(千万别对号入座,这样的老师我一个也不认识),很多学生(不仅仅是孩子)都被教偏了,这样的学生纠正起来极为吃力,反倒不如原本什么也不会的。所以我经常对询问我的朋友说,宁可不学,也要找好老师。

那时的董哥尽管还不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他的画也没有在13届全国美展获得HLJ省区金奖,还没有被评为美院教授,但高人一等的艺术修养已经有所体现,他经常强调的不是现在许多美术老师醉心的让画面花哨的什么撒盐吹雪技法(就事论事,非有所指),而是强调要在作品中表现出自己的特色和较真儿的绘画态度。

他曾经为了画好喜鹊,肩扛摄影机,顶着寒风在皮卡车的车厢里于野外追寻,拍摄各种站立、觅食、飞翔等各种姿态下的喜鹊,录了许多第一手资料,然后回家用录像机一帧一帧播放、定格、然后写生,不放过每个特点,遇到不满意的再去录,再回来放一帧一帧播放,再写生,经过大量的观察、提练、绘画,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的喜鹊。

再比如他为了画好装土豆的丝带子,花钱从QQHE买了一个新的编织袋,让人放到客车上,他打车去取,然后回家后认真研究线与线之间怎么编排,画出了最真实的土豆袋子,震惊了观众。

这种影响绝对是远超绘画技术这种小技巧的。

所以我从他那儿学到了很多。最重要的就是我从他那儿学会了绝对不要模仿他人,要画出自己的艺术特点!

这点一直影响着我。

这张就是董教授画的入选13届全国美展HLJ省区金奖的《好日子》,画中右下角最大的那个纺织袋的原型就是他从QQHE花20元并打车去公交总站取回来并认真研究写生的那个袋子!

董哥这种求真务实的态度令许多名家赞誉。

他着重和我推荐过艺术大师贾平西(这也是我内心认可的大师级人物)的思想,让我看一下他的《我家思想我家画》。

当年我曾认真读过这篇文章,记的笔记工工整整。文中的五条要点我不止一次地看过,时隔多年,我仍然觉得要反复诵读,不会过时。

1、艺术构思统帅一切;

2、宁肯喝自己劳动的小米粥,也不乞求古人、今人、洋人嚼剩的馍;

3、前人画滥了的东西我也去画,但是一定争取从滥中跳出来;

4、以我的生活、悟性、文学、艺术、哲理,到大千世界中去攫取别人没有描绘过的物象;

5、尽量不重复自己

再次强调一下,这五条一定要背下来。

贾平西先生有一张早期画的工笔画《九秋》,也是我最喜欢的菊花题材的工笔画,画上共有九朵菊花。

董哥曾告诉过我,为了画好这张画,贾平西先生曾仔细研究了刺儿线(不知道别的地方叫什么),他说共有九种编法,真是精益求精到了极致。

1989年秋我和美术班的同学一起去安达花圃写生菊花,在火车站偶遇董哥送贾平西先生回哈尔滨,正巧坐在同一节车厢,他得知我们去写生菊花,兴之所到,和我们讲了画菊花要注意的事项,告诉我们一定要把菊花画成桶形,至今我仍然记得!

在这种较高的起点下,我和赵玉华开始了工笔画学习之旅。

我和赵玉华学的所有东西中,我都远比他开始快,经常是他还在练习线条什么的,我都已经开始画成品了。

但慢慢地他就赶上来了,然后就会超越。这得益于他的性格。

记得有一次他画秋后的苞米地,我一看就头疼,觉得没有头绪,不画了,他就在那每天一点儿一点儿的画,一个苞米zha(去声)子(还是因为茬子没去声的音,决定用拼音)一个苞米zha(去声)子的完善,最后完成了一幅相当漂亮的起稿。然后又一笔笔勾线,着色,成品很漂亮,可惜那个时候没有手机,没有及时记录下来,交到市美术家协会后不知道哪儿去了!

在这点上他就是先完成,后完美。

一点儿一点儿用别人看起来最笨的方法完成出别人想不到的成品!一如他的为人。

其实最近我才发现,有许多时候看似最笨的方法,其实就是最正确的方法,甚至有时是唯一正确的方法。

可惜我们很多“聪明人”都把时间浪费在找寻捷径上了。比如以前的我。

和董哥开始学画后,我曾开启了认真学习模式。

翻找了我当年认真学习记的笔记,重新细看了一下,好多!

现在仔细回想起来,小时候我是有机会走上专业绘画道路的!

尽管那只是些偶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