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只读古文经典(1 / 2)

告别了小时候身边有什么书或是能买到什么书就看什么书的没什么可选择的年代后,我就开始了自己选读的时期。

这个时期可以分成几个阶段,初期大约是从高中开始到我到天然气公司经理办后的一段时光为止,这期间我基本上只读古文经典。之所以这么选一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留下了太多的古文经典。二是后期繁荣至极的文化浪潮还没有开始,这就造成了在八十年代新书还是很少的。

所以做为古文典籍,就成了很多出版社的首选,书店这样的书相对很多,做为把书店当成主要图书来源的我们也觉得应该读一下。

前文提到过,我做什么都喜欢追溯本源。

准备读古文经典后,经过一段思考,觉得对于国人来说要想了解中国的历史,儒家思想肯定是绕不过去的。

所以我最初的时候想认真读一下儒家的经典。

这就涉及了一个读书方法问题。

因为我们不可能读得懂用文言文写成的原文(当然要是有时间天天读,估计也能读懂)。

所以无论什么情况,想要读这些文言文都要去看一下书上的解读。

对解读的选用每个人的选择都不一样。

我身边有许多爱读书的朋友,他们喜欢读《XXX(一般是一个名家)解读XXX(一本名著)》类的书籍,并曾多次向我推荐XXX这个名家讲的XXX讲的真好之类。

如果关系近一些(其实关系不好的也不会推荐书给我),我会先认真问一下,你是想读这本书还是仅想大概了解一下。

如果说仅想大概了解一下,我就不说什么了。

如果说想要认真读一下这本书我就会劝说一下,你读的《XXX解读XXX》本身没什么问题,有些还是大家,甚至是这方面的权威专家。但这样读书有个问题,就是你读的并不是原著本身,是这个名家解读的自己理解。

你再根据这个名家的理解去理解原著本会出现偏差。

特别是中国那些经典的经史子集,全是文言文写成,一段话,一个句子,一个字甚至断句不同都会产生完全相背的意思。

因此任何人(包括作者本人)都不可能说可以完全解读一篇文章的真正意义。

所以读解读本基本上会固化你的理解,让你只觉得只能这么解释这个段落、这句话、这个字,只能这样去断句等等。

一旦养成用这样的方法去读古文经典是很有害处的。

我并不是什么大家,我的读书方法也不是什么准则,只是我这么多年来看书养成的一个习惯。

不能说我的方法就正确,但至少可以为想读书的朋友增加了一个选择。

一个不去读《XXX解读XXX》的选择。

我的方法是这样的,以我当年花了七个月的时间读的《道德经》一书为例。

先说为什么要花这么长时间读《道德经》。

还是先前说的我要读儒家,但儒家和道家本身有着交集。

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原文如下: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矢。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所以在当年,我得出道家在前的结论。

因此在读儒家之前,我决定先读道家。

盘点我近些年读的书,应该说有三本影响至深,这里需要强调的我说的是书,至于文章有很多。

排在第一的就是这本《道德经》。

因为我要认真研读,不是看过就算,所以最终我决定用我想出的方法来读(前文写过我的这个特点,我总爱乱琢磨而想出一些歪点子)。

我找出了当时我能买到的所有的《道德经》一书,其中着重去买了中华书局版的,在我个人心中还是认可中华书局和人民文学出版社。

当然不是别的出版社不好,而是我自己的认为。

找到中华书局版的《道德经》一书后,我把这本作为基础本,然后把其余找到的七个版本作为参考本,这七个参考本有别人的解读本,有《老子和商战》这样的延伸本,也有为了方便可以天天装在衣袋里以便随时拿出来的口袋本,甚至还有漫画版。

《道德经》分上下两部,81章,5000多字。

然后我开始每天读一章,基本上就是一个自然段,也就几十个字。

读的时候打开这八个版本,都翻到这段,然后反扣到桌子上,一本一本读。

先看看每本对这段相同的话都是怎么断句的,如果全一致,则不考虑分段这件事,如果有不同的,再细看一下都是怎么断的,哪个更符合大多数版本的一致,哪个更接近我自己的理解。然后再去挨本挨句挨字看解读。八本书都看,最后是思考,看每句话哪个版本更接近我当时的认可,然后自己最终统译一下这个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