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高考1(1 / 1)

忙完了陈家和的满月酒,接下来刘光齐就该忙自己的事儿了,因为是试点二年制高中,所以刘光齐今年就要面对高考了,虽然刘光齐不觉得这个时代的题目,能够拦得住自己这个从题海里杀出来的老手,但是小心无大错。

毕竟高考可是改变一个人命运最方便的捷径要是阴沟里翻船,那刘光齐的一世英名可就毁了。说起来高考,很多人以为高考是新中国建立才有的东西,其实不然,早在民国的时候高考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时间很短暂。

而且高考这一制度也不是一下就冒出来的,它也是经过很长时间的摸索才诞生出来的,在大清灭亡后的26年里,即1912年到1937年之间,民国高校招生都是各校自己组织进行,命题也是各校自己出,这就是21世纪很提倡的“自主招生”

那个时候考大学属于“一张纸时代”,或者说“一篇作文时代”。也就是说当年考试极为简单,科目少,题数也少。

比如,1929年bj大学的国文考试只是一道作文题,考生写好作文就行了。那年作文题分甲部、乙部,其甲部试题是:“清季曾、李诸人提倡西学,设江南制造局、翻译科学书籍甚伙,其中不乏精深之作,何以对于当时社会影响甚微?试言其故。”乙部试题是:“清儒治学方法,较诸前代,有何异同?试略言之。”

当时北大校长是着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蔡先生之后的1930年10月起,由蒋梦麟任校长,一直到1945年10月。

蒋梦麟上任之后,北大试卷的内容就变得多了,但与现在的考试比起来根本就算不上考试,顶多算是周末小测试。

比如1932年北大的国文试卷分六部分,虽然内容就比1929年一道作文丰富了许多,但也仅仅只是变得像一张试卷而已

在这种招生模式下,高校有充分的自主招生权。比如,那时候很多大学都开办“预科班,或者叫“先修班”。在“预科班”中读书的学生,有50%以上可以免试在自己学校读大学。除了这些外还有一种“保送免试”的方法,现在保送生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跟民国时学的。那时也有高中会考,会考成绩优秀的,可直接保送上大学。一般说来,会考生中有15%的人有保送的机会,但保送生的成绩要求不低于80分(满分100)。

除了“自主招生”和“保送免试”外,当时的教育部还曾经制订和推广“联合招生”、“委托招生”等招生制度。就是由教育部划分考区,在本考区内进行统一的高考。然后呢,由一所大学牵头,召集一部分大学联合在一起进行招生。比如,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就曾经作为牵头学校,组织各大学进行联合招生。

联合招生的报名、命题、阅卷等事宜,一般根据民国教育部的规定,由各考区自己决定。但各校的招生名额由教育部审核,不是想招多少就招多少的。如果招生不足时,可组织第二次考试。这个联合招生制度确实招出了不少人才,如共和国着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邓稼先,就是1941年在联合招生中,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学习的。

联合招生考试也有“保送免试”,总的比例亦很高。如1942年,这年考试入学人数和免试生比例为85:15,即100个新生中,有15人是免试保送的。保送生的要求比现在宽松多了,首要条件当然是优秀生,但不会太呆板。各大学也招先修班生,这部分学生免试上大学的比例高达50%。进入先修班的条件并不高,所修各科成绩及格,国文、历史、地理三科均应70分以上,就符合条件了。

1937年,抗战爆发后,国108所高校中有52所内迁到大后方,其中27所迁到重庆,沦陷区学生随之蜂拥到重庆。为了适应抗战时期的特殊需要,1938年起,国民政府教育部下令国立各院校统一招生。后来,统一招生范围扩展到公立各院校。

为此当时的教育部设立了国统一招生委员会,负责国统一高考。委员会负责制定招生简章;命题阅卷及出台录取标准;制定及颁布试题;复核成绩;决定及分配录取学生。同时,它还负责研究招生制度的改进及其他相关事宜。同年,进行了第一次国统一高考。

当时教育部在重庆、成都、昆明等设立招考分处,7月中旬报名,7月下旬考试。重庆设有spb、北碚、江津白沙3个考点。

当时重庆spb聚集了16所内迁大学,作为重庆最大的一个考点,从小龙坎到重庆大学一带林立的茶馆里,都是备考的学生。一条板凳,一杯茶,当年学生们就这样在茶馆里坐上一整天,看书备考。

到了晚上,他们和衣往板凳上一躺。正是夏天,也不用担心感冒。茶馆很人性,只收茶水钱,晚上板凳免费提供。

从1938年起,日本对重庆发起长达5年多的大轰炸。为了应对大轰炸,当时考卷都分为a、b两套,“先发一套,如果飞机来袭,考生们马上进入防空洞躲避。”警报解除,再换一套试卷继续考试。由于洞内空气不流通,个别身体差的女学生考着考着就晕了过去。”

虽然过程困难重重,但是这一次国统一高考还是受到了当时国考生的欢迎。原因很简单,这种考试方式相对于高校的自主招生来说,它显得更公平。相对于用八股文考试的科举来说,它又显得更为科学。

到了1939年国各大学再次进行了统一招生。

当时统考的科目为两项:一为笔试,一为口试。口试只面对考师范学院者。

笔试则分三组:第一组为文、法、商学院、师范教育、史地、家政等学系。第二组为工学院各系,理学院数学、物理、化学、天文、气象、土木等系。第三组为医学院,农学院各系及师范博物系等。

当时的考试科目一共八门,但是三组的考试科目均为七门,其中有四门是完相同的,即公民、国文、英文及本国史地。此外,数学三组都考,只是难易深浅不同。”

由于考试的时候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因此也附加了条件:“今年监送试题,因交通及时间关系,分五路出发……为求迅速,大多数均乘飞机出发,送题专员最后达到并须负监视责任。各区为预防考试时遇有空袭或试题泄露,得自行预拟各科试题一份以备发生意外时应用。

当年的考生一共有两万零六人,地域太广,试卷太多,交通困难,所以采取分区阅卷,评分标准分为“对、半对、不对三等,或优、良、中、下、劣五等,并说明各题应得分数,总分为一百分。但是在战争时期,国统一高考面临着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找不到一个安的考室。

当时南京、上海、bj都被日军占领了,显然无法设点进行考试。武昌、长沙、吉安、广州、桂林、贵阳、昆明、重庆、成都、南郑、福州等仅有的十来个招生区,又面临着日军狂轰滥炸的危险。

加之考生千里迢迢地从家乡赶到这些地方考试,人身安又无法得到保障。所以到了1941年,国统一高考就暂时中止了。直到1949年以后,才分别在大陆和台湾地区重新进行统一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