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入海口的水文是动态变化的,这不仅体现在季风上,也体现在潮汐和径流水量上。</p>
冬季是珠江的枯水期,径流稳定而低落,此时海洋潮汐的作用就会更加显著。珠江口虽是弱潮河口,最大潮差只有三米多,但冬季潮汐仍然会极大地改变水流。</p>
具体到大濠水道来说,正常的水流方向是从西北流向东南,流速高的时候可以超过三节。这个流速若是逆风逆水,帆船基本上是很难航行的。</p>
但在冬季枯水期,大濠水道的流速会降低,涨潮时甚至可能会改变流向,也就是从东南流向西北。与大濠水道基本平行的担杆水道后半程水流更平缓,不过那条水路横亘着危险的四尺岩礁。</p>
所以要在冬季进入大濠水道,潮汐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而珠江口的潮汐属于不规则半日潮,这在后世的东大是仅存在于广东沿海、宝岛西海岸和渤海湾的潮汐现象。</p>
所谓半日潮是指每天有两次涨潮和落潮,而不规则半日潮则是说两次高潮和低潮的水位不一致,涨潮和落潮持续的时间也不一致。</p>
珠江口潮汐的周期大致是12小时24分钟,从涨、落潮的时间来看,差不多30天是一个轮回。也就是说,每天两次涨、落潮的时间会比前一天推迟48分钟,30天正好就推迟了24小时。</p>
在这30天的轮回中,有两次周期性的大潮,分别是夏历初一的朔日,以及夏历十五的望日,合称为朔望大潮。</p>
之所以在这两天,是因为潮汐现象主要源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关于这一点,老祖宗们早在宋仁宗时期就有了初步认识。</p>
古代采用的夏历主要是根据月象变化,每逢初一和十五,月球正好近似与太阳、地球处于同一条直线上,引力的叠加将会导致海面的涨落幅度较大。</p>
由于海水存在惯性和摩擦,再加上海底地形和海岸线轮廓的影响,朔望大潮往往并非在严格的朔日或望日,而是会推迟几天。</p>
具体到珠江口来说,朔望大潮会比理论时间推迟一天半。也就是说最近的大潮将会在三月初二到来,两次高潮的时间分别是早上6点48分,以及晚上7点12分。</p>
三月初二,天将破晓,从午夜开始的朔望大潮已经持续上涨了两个多时辰。会友公司20艘通报舰依次点亮桅灯,鱼贯驶出了位于外伶仃岛西侧的母港。</p>
这支舰队将要执行林海所说的奇袭计划,它们没有向北去往大濠水道的东侧入口,而是向南回到了来时的担杆水道。</p>
舰队排成一列纵队的队形,继续沿担杆水道向西航行。各舰之间跟得不是很紧,而是保持了相当的距离。</p>
黎明的海风甘冽无比,奇袭舰队乘着横风跑出了将近十二节的超高航速。仅用了两刻钟时间,这支舰队已经来到蜘洲列岛的南边,距离外伶仃岛的母港大约十公里。</p>
此时,一轮红日已经浮出水面,正浸泡在船尾方向的海水中。奇袭舰队熄灭了桅灯,继续沿担杆水道前行。</p>
蜘洲列岛的北边就是大濠水道的东侧入口,担杆水道接下来的这一段大致就是与大濠水道平行,中间隔着蜘洲列岛、桂山岛、中心洲、牛头岛一连串岛屿。</p>
在桂山岛和蜘洲列岛之间,还有一条枕箱水道,可以沟通担杆水道和大濠水道。如果奇袭舰队不打算走回头路的话,这就是进入大濠水道最后的机会。</p>
然而舰队并没有在枕箱水道转舵向北,而是继续沿担杆水道向西,一直航行到了桂山岛的西南侧。</p>
这时,时间已经来到了卯末辰初,海平面正处于最高位,这同时也意味着退潮开始了。</p>
担杆水道从这里开始折向西北,大致是北偏西35°左右,而此时的风向是北偏东5°。也就是说,舰队无法再乘着横风前进了,接下来要贴风航行,迎风角度大致在40°,也就是所谓的近迎风。</p>
这个近迎风角度,横帆船是无法航行的,即使是这年代的纵帆船也够呛,只能是戗风走之字航线——在担杆水道接下来的这一段里,这等于是自杀,因为那里横亘着危险的四尺岩礁!</p>
“舰长,那就是四尺岩礁罢?”奇袭舰队的旗舰路博德号上,舰长魏晓东和他的亲兵正站在舰首处的甲板上,远眺着西北方向海面上的礁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