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作者对朱允炯的品行十分推崇,认为他虽然是被仓促过继到燕王府的,却时刻不忘对皇帝生父的孝心,对燕王府一脉也很敬重优容,是位难得的仁孝君子。而当时在位的宣文帝与徐太后没少打压朱允炯,在作者看来,这定是有奸邪在朝中向宣文帝进谗言之故,感叹为何没有正直臣子向皇帝说明真相?
作者肯定是北平人,性子还有些天真,他八成没有离开过北平吧?很可能也不是官宦世家出身,否则怎会看不出来?宣文帝打压朱允炯,哪里是听信了谗言?分明就是为了打击报复曾经的皇位竞争对手呀!谁叫永乐帝在世时最喜爱的皇子就是朱允炯,差一点儿就把太子给换掉了呢?
谢慕林翻了翻书后面,发现作者一点儿都没写朱允炯去世后发生过的事,便知道他定跟这位燕王是同时代的人了。这本书是手抄本,并非印刷本,看起来也很有些年头了,也不知道宋氏是从哪里得来的。
书中关于北平城历史的内容不多,后面大体形容了一下城中的格局,果然就跟谢慕林所了解的历史上的北京城一样,东富西贵,南贫北贱,几个重要的商业区也跟她所知道的一样,那些大的寺庙、道观的位置不便,皇城格局也差不多,几个本该是王府的地方,好象成了高官显宦家的府第,又或是燕王府建造来与民同乐的公共花园。
后面还有北平城的风俗,什么节日有什么习俗,做什么活动,吃什么食物,各种规矩,清清楚楚,详详细细。这个年代分明还没有女真入关,但北平城里的风俗,却明显地带上了满清的味道,只是这个年代,城中没有满人,也没人说满语罢了。
谢慕林感叹不已,她怀疑永乐帝很有可能就是老北京人,穿越之后思乡太甚,已经有些走火入魔了。但想到他最后落得那样的结果,也挺可怜的。谢慕林不打算评价太多。
船很快就到达了谢家湾的老宅。谢慕林跟着母亲文氏下了船,站在码头上时,发现那个小小的木码头似乎牢靠了不少,好象被人修整过了。
前来迎接的马路遥夫妻向文氏禀报,后山那处小砖窑已经收拾出来了,由于采买了一小批用来修整老宅的木材、砖石等等,考虑到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的原材料会运送到谢家湾来,那个破旧的小码头实在太不可靠了,万一哪天塌了怎么办?所以就拿现成的材料稍稍加固了一番,眼下码头比先前结实多了,可以用很长时间。等到老宅修整完毕,他们再重新修码头也不迟。
这是老成之举,文氏自然不会反对,谢慕林也只有叫好的份。文氏听说谢老太太还未醒来,便命善姐取了给下人们带的月钱与奖赏,进门后先嘉奖了留守在此的男女仆妇一番,还把珍珠与何婆子先后叫过来,着重赏赐,以慰劳她们这些日子的辛苦。
等下人欢欢喜喜地散去,文氏方才小心翼翼地问留下来的珍珠:“老太太这会子可醒了?”见对方点头,便咽了咽口水,再问,“那老太太昨儿晚上睡得如何?眼下心情可好?病情可有起色么?我想带着真姐儿去给她老人家请安,不知道……方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