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黄河的老大难问题(1 / 2)

大顺皇朝 飘依雨 1301 字 9个月前

ps:谢谢书友清鱼613的打赏,我已经回到学校了,更新是正常的。现在我很苦逼地赶着论文,同时趁着还没毕业,蹭一蹭学校的资源,下多一diǎn历史论文。不然的话,出了学校,就别想有这么优质的资源了……

审讯这样的一个大世家,是需要魄力的。还好王家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和朝廷对抗。在世家日益没落的今时今日,居然想以一个世家的力量抗衡一个国家,无疑是痴人说梦。

若大顺处于分崩离析之际,或许能成事。但大顺在陆承启的手中,不敢说已经富强得天下无双,但也算得上是国泰民安,只要肯做事,一定还有口饭吃,不会饿死。

在这种前提之下,王家想要对抗朝廷,难于上青天。人只要有一口饭吃,谁肯把脑袋提在裤腰带上?不是所有人都是野心家,只有在时势来临之时,才能顺应着时势成为英雄。不然的话,哪怕你个人能力再逆天,也仅仅能搅起一些浪花而已,随时会被历史洪流所淹没。

陆承启现在唯一担心的是,那些已经世代为官好几代的书香门第,会对此事看得出,陆承启不想让一部分人永远占据朝廷高官之位。不过,陆承启也还是手握着利器,那就是主导舆论走向的《大顺民报》。虽然先前辟谣一事,让许多人看清了内幕,这份报纸,摆明了就是小皇帝个人的私报嘛!也因此流失了不少忠实的官员读者,可有心之人,更是认真研读了。说不定哪一天,被自己看到了小皇帝的需求,从而卖货帝王家,不就踏上了人生坦途。平步青云了吗!

见诸臣都没有反对的,陆承启diǎn了diǎn头,说道:“此事便这么办吧。诸卿可还有其他要事启奏?如若没有,便退朝罢!”

话音刚落,内阁首辅徐崇光出来说道:“陛下,黄河水患已然过了许久。河南路百姓却流失了一大半,良田荒废,如何处置,还望陛下示下。”

黄河虽然被誉为中原汉人的母亲河,却桀骜不驯,历史上屡屡改道。每一次黄河泛滥,苦的都是沿岸的百姓。虽然黄河的定●℃dǐng●℃diǎn●℃小●℃说,.2±3.→o< s="arn:2p 0 2p 0"><srp p="/aasrp">s_();</srp></>期泛滥,给两岸带去了肥沃的土壤。可谁又想自己辛苦经营的家园,毫无预兆地被摧毁一空呢?

黄河水患。永远是当权者心头之痛。不治理的话,觉得对不住百姓;治理的话,效果又不好,而且花费的钱银,就如同打了水漂一样,连浪花都蹦不起一两个。

头疼啊!

陆承启心中无力地哀叹了一声,对徐崇光diǎn了diǎn头,认可了他的表现。然后问道:“诸卿可有治理黄河良策?”

历史教科书上不会写,正史上北宋一代。单单是黄河泛滥的次数,就多达67次!大顺对应的正是历史上的北宋年间,黄河泛滥的次数也绝不会少了。教科书上没说,陆承启自然也不会留意如何治理黄河,所以到现在,觉得一筹莫展。要是有水泥等神器。陆承启自然会说以水泥筑起大坝,同时在上游多种植树木,控制水土。但现在水泥也没有,种树的效果又太缓慢,如何是好?

殿中的大臣。都是话说的漂亮,做起事来就一塌糊涂之辈,他们要是想得出如何治理黄河,那就奇了怪了。诸臣面面相觑,没有一个人站出来。

陆承启早就知道是这样的局面,心中叹了一声,diǎn名户部尚书林镇中,问道:“林卿,敢问国库尚有多少能调用的钱银?”

之间户部尚书林镇中出列,端着朝笏,恭恭敬敬地说道:“回陛下,国库尚余钱银四千二百多万贯。”

陆承启闻言愣了一下,他未曾想到,国库还有这么多钱。也难怪,什么钱最好贪污?那便是公款了,只要有名目,随便往上面一报,几乎都能获得公款钱银。不少没有关系的贪官,用这个法子捞了不少钱。

奈何陆承启整顿记账方式以来,规定申请公款,须得户部官员去审核过,并在监察司的随时监督之下使用。在最大限度上,杜绝了挪用公款的案件,让那些有心没胆的贪官,不敢再对国库有一丝一毫的念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