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已经黑了,码头旁边的龙王庙中,李节与张定边围坐在火堆旁,商量着倭寇的事,之前张定边说过要帮李节清剿倭寇,不过他却信不过汤和,只肯和李节谈,甚至都不愿意登上大明的战船,所以李节只得陪着他来到这龙王庙详谈。
“李副使,你可知道倭寇为何难以清剿?”张定边伸手将一根木柴添进火堆中问道,火上吊着一口铁锅,里面煮着村民送来的海鱼,说起来张定边这和尚做的可不怎么合格,又是杀人又是吃肉,李节都怀疑他头上的十二菩萨戒疤应该是自己用香头烫的。
“倭寇在海上来去自如,行踪难以捉磨,再加上大明的海岸线这么长,根本防不胜防,朝廷又不能在第一处海岸都布置重兵把守,所以才让小小的倭寇搞的海岸不宁。”李节沉声回答道。
“不错,倭寇最大的依仗就是行踪诡秘,但是你们想过没有,这里明明是大明的海岸,为何他们能来去自如,甚至把你们这些官兵玩弄于鼓掌之中?”张定边再次反问道。
“这个……”李节闻言也是无奈的一笑道,“我听说沿海有不少人与倭寇私通,为他们能风报信,比如那些生活在海上的疍民。”
听到李节提起疍民,张定边却是冷笑一声:“你们大明不把疍民当成人看,不但禁止他们上岸,而且还对他们课以重税,每年还要服沉重的劳役,导致许多疍民根本活不下去,在这种情况下,疍民对你们当然满心怨恨,若你是疍民,你会怎么做?”
张定边的话也让李节沉默不语,不是所有人都是圣人,疍民的苦难他也知道一些,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让疍民保持对大明的忠诚简直难比登天,凭心而论,如果把他放在疍民的位置上,说不定他早就受不了这种压迫起来造反了。
“疍民也是我大明的子民,他们的事我也定然不会坐视不管,等到回去之后,我就会想办法向陛下建议,改变疍民的现状!”李节最后抬起头郑重的道,他也算是看明白了,疍民的问题一日不解决,倭寇就难清剿干净。
“你有这个心就好。”张定边闻言却只是叹了口气道,不是他不相信李节,而是疍民的问题实在太复杂了,别说李节了,就算是朱元璋,恐怕也很难解决疍民面临的问题。
“其实疍民的来源很杂,即有前朝遗民,又有一些因各种原因下海逃生的百姓,而在这些疍民中,我倒是认识一些人,因为当初我们战败时,有些人也不愿意投降,于是就乘船入海。”
张定边说到这里顿了一下,接着又道:“另外还有当初张士诚的人,他们也有不少人出了海,现在他们在海外联合起来,倒是形成一股势力,如果我出面的话,也许可以从他们那里打听到一些倭寇的消息”
“果真?那沐讲大师您有几分把握?”李节闻言也大喜过望的问道,陈友谅和张士诚为了对付朱元璋,当初曾经结盟,可惜两人互相猜忌,最后还是被朱元璋各个击破。
不过陈友谅和张士诚虽然兵败身死,但忠心于他们的部众却不在少数,特别是张士诚,在江南一带声望极高,哪怕死后民间对他依然念念不忘,为此老朱也气的在江南一带课以重税,甚至还禁止南人为相,后世江南人骂安徽人,估计就是因为老朱而起,可惜他们却忘了,老朱祖籍在镇江句荣,也是典型的江南人。
“这个我就说不准了,这些年他们曾经多次派人与我联系,可惜当时我心灰意冷,并没有理会他们,现在也不知道他们怎么样了?”张定边说到最后也叹了口气道,当初他解甲归田,就是看出朱元璋大势已成,他也无力回天,所以才会心灰意冷之下出家做了和尚。
“好,那就有劳沐讲大师联络这些旧部,若他们能够提供倭寇的消息,我定会禀明陛下,为他们请功!”李节当即也站起来向张定边郑重了行了一礼道。
张定边是陈友谅的结拜大哥,当初又被陈友谅拜为太尉,在军中的威望极高,有他出面,那些陈友谅的旧部肯定会有所响应。
聊完正事后,李节又陪着张定边吃了晚饭,两人也闲聊了一些当初的事,比如李节最感兴趣的鄱阳湖大战,可惜提到当年的事时,张定边似乎十分伤感,并不愿意多谈,不过想想也正常,毕竟他的兄弟陈友谅就是死于乱军之中。
不过说实话,鄱阳湖大战也是朱元璋一生中最为凶险的一战,因为当时他的兵力根本比不上陈友谅,特别是在水军方面,哪怕是用火攻烧掉了陈友谅的一些战船,依然没能完全扭转战局,如果不是陈友谅意外的死于流矢,恐怕那一战的胜负谁也说不准。
晚饭后李节这才回到战船上,方关带了一部分战船回了宁波港,汤和则带着另一部分战船留下,主要就是等着李节这边的消息,而李节回到战船上时,汤和也立刻上前问道:“怎么样,他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