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拉丁拼音(2 / 2)

这番话,让其卸下了千斤重担一般,凉风一吹,后背都湿透了。

“文官比锦衣卫适合。”

“那就从各部抽调人选担任大使,然后再让锦衣卫担任武官,收集情报。”

朱谊汐又躺了下来,语气有着慵懒,但这几人却恭听着,恨不得用刀刻在心上。

“大使隶属礼部,通信与礼部,武官是锦衣卫,直书与我,算得上是兼听则明了。”酊

“陛下英明——”

四位阁老忙唱贺起来,语调一致,颇为合贴,听起来抑扬顿挫,很是舒服。

气氛瞬间活泼了许多。

这时候,似乎见冯显宗无恙,堵胤锡也开口建议道:

“西夷诸国在我京师修建使馆,互通有无,而那些藩国,是否也要建?”

“此事不妥吧!”这时候,冯显宗倒是反对起来:“让他们建立使馆,岂不是乱了上下尊卑?”

“西夷也建了,藩国建之自然也成。”堵胤锡不急不缓道:酊

“对于朝廷来说,了解藩国最佳,也是最快的方法,莫过于问其国人,其使臣岂不敢如实招来?”

“到时候与大使之言互相印证,一如陛下之言的兼听则明。”

“这话不假。”皇帝眼睛一眯,嘴角微微上扬:

“不能厚此薄彼嘛!”

“让人家有个真切的落脚地,也算是妥当。”

“当然,千里迢迢的奔赴,且不论政绩,就这份苦劳也值得褒奖,归来之人怎么着也得升一级吧?”

听到这玩笑话,阎崇信立马接下来:“陛下之仁德,整个大明,谁人不知?”酊

“都言语,您是千古第一仁君呢!”

“仁君?也是不假!”

朱谊汐闻言,也是一笑。

将整个朱太子一家送走不杀,确实是仁义。

就此,这场关乎外交的大事,在这间小屋子里就商量完成了。

君臣达到了和谐,所谓的留中就不存在了,那么事情办起来就是极其迅速。

官场中空出了官位,对于那些等疯了的官员们来说,不亚于久旱逢甘霖。酊

一个萝卜一个坑,新坑出现了,别管其辛劳与否,只要回来官升一级,不知道省却多少年的等待。

些许就是这个机会,就是爬向内阁的梯子。

一场大雨后,淋透了整个玉泉山,泥土的芳香传遍,蒸腾的热气愈发的不见了,只剩下一些凉意。

对于某些体虚的人来说,甚至还冷得发抖。

不过朱谊汐虽然夜夜楚歌,但跑步锻炼也不落下,依旧年轻力壮。

一大早,从四只玉臂中起来,入目的则是圆润和波涛滚滚。

他也不贪恋,毅然决然的起床。酊

“爷,在睡一会儿吧!”

床榻上,一张鼻梁高挺,唇形饱满,脸带春意的悄脸就映入眼帘。

“是嘛,我们姐妹在伺候您一会儿,好不容易有个机会来着……”

另一张相差不离的脸蛋,让朱谊汐心头一颤。

“朕今天有要事,下次吧!”

说着,他在宫女的伺候下穿戴了衣裳,也不用精心准备多食的早饭,直接离去。

欧洲姐妹,真他么猛啊!酊

摇了摇头,皇帝脚步不知不觉就快了些许,这时候竟然感受到了一些轻浮。

这对姐妹,自然是后宫之中唯一的西夷女子,妮可和克蕾斯。

入宫数年,各自生下了一儿一女。

也就是说,朱谊汐也有了四个中西合璧的儿女。

希望到时候就分几个欧洲区的藩王。

来到书房,伺候已久的刘阿福,早就命人准备好了热腾腾的早饭,一路跟随。

饱吃一顿后,他才算是心满意足。酊

“陛下,礼部说是完成了您交代的那件事了——”

“什么?”

朱谊汐冷静一下,随即反应过来,这是指拼音那件事。

“让他们过来吧!”

旋即,卫匡国和礼部侍郎陈治,恭敬地行礼问安。

“陛下,臣等得盛谕后,日夜不休,与卫神父一起,结合拉丁文之优,编撰出了这本简单易学的辞文表。”

陈治认真述说道。酊

“哦?拿给我看看!”

皇帝神色一动。

卫匡国则补充着:“陛下,拉丁文的词表,分阴平、阳平,去声,入声四调,词组又分为韵母、分母,共计六十三组词……”

“另外,臣从两广而来,知晓其粤语,其声调有九种,太过于繁杂,故而参考京话,组成了四声调,简单易学些。”

朱谊汐懒得听那么多,对着这字母表看了起来。

这与后世的字母表相差不离,同样是二十六个字母组成,看上去极为贴切。

a[阿]o[喔] e[婀] i[衣]u[乌]ü[迂]酊

b [玻] p [坡] m [摸] f [佛]

d [得] t [特] n [讷] l [勒] g [哥] k [科] h [喝]

j [基] q [欺] x [希]

zh[知] ch [吃] sh [诗] r [日] z [资] c[雌] s [思]

y [医] w [屋]

……

后面竟然还有汉字贴音,便于理解。酊

“不错,但还不够。”

“这是为了教化蒙童的,故而还要在后面写明其如何教授,让那些教书先生们能够直接启蒙。”

皇帝点头,脸上的笑容真实了许多:“补充后,礼部将此文表刊发出去。”

“对了,大明公报也要刊发,这对于读书人来说是一件大喜事。”

礼部郎中陈治心中则苦笑连连。

这拼音要是发下去,天底下的读书人起码要翻个几倍,科举就那么个名额,这竞争简直不堪设想。

他这时既庆幸自己早已做官,又担忧子孙们的科举问题。酊

实质上,太过于杞人忧天了。

限制读书人数量的,根本还在于经济问题。

供养一个不下地的读书人,对于地主来说都是一个大负担,更何况是普通百姓了。

拼音的刊发下去,只是增加民间识字率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