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飘着雨,祝缨在县衙屋檐下看雨的时候接到了苏媛的名帖。
驿馆的驿丞陪同苏媛的随从将名帖送了过来。
祝缨已从赵苏那里知道了这件事,她并不惊讶,示意他们到檐下避雨。名帖沾了雨水的潮气入手有点软,打来看依旧是赵苏代写的笔迹。
“树兄”道:“小妹回了洞主,洞主答应了交换奴隶。”
祝缨微笑道:“那便好,有劳苏娘子跑这一趟啦。我当亲自去拜见苏娘子,再商谈细节。”
“树兄”看了她一眼,欲言又止。祝缨道:“你有话不妨直言。”
“树兄”心道:交换什么奴隶你不知道小妹花费了多少力气得罪多少人。
他摇摇头:“没有,县令有话同小妹讲吧。”
祝缨道:“好。”也让小吴拿着帖子去见苏媛,表示自己第二天会去驿馆见苏媛。
她已与乡绅们聊过了,她以市价从乡绅们的手里换取獠人奴婢,如果有已在乡绅家里时间很久、已然“归化”的奴婢,自己不愿意离开,她也不强行将人带走。只要这些奴婢与其家人见一面,再做决定。当然,很多时候这些奴婢的家人可能也找不到了。因为“獠人”数部语言也多,现在交易的只是奇霞一部里的阿苏家。
苏媛手里的奴隶,有多少她都尽力去换,这个价格就不是山下的“市价”了。
第二天,祝缨带上祁泰、关丞等人到了驿馆。驿馆里还算清净,苏媛此次没有带大队的奴隶过来,须得先商议好了,然后还是照着租牛、还牛的程序,双方在交界处交换。并非一句“交换”须臾就能办好的。且要统计数目、辨清来历之类,奇霞族没有文字,这项工就更繁复了。
小吴在身后撑起了硕大的暗黄色的桐油伞,苏媛的目光在油伞上,只见伞面弯弧雨水顺着伞骨的尖角落成一串。祝缨看苏媛,只见这个姑娘依旧精神十足,心里也觉得她是个能顶事的人。
进了屋里,两人对坐,祝缨先说:“苏娘子远道而来,辛苦了。”
苏媛道:“也不苦。我就不跟县令多说没用的话啦——我们愿意交换,交换的条件要变一变。”
祝缨好声好气地问道:“怎么变”
苏媛道:“我不知道你们手上有多少奴隶,应该没有我们的多。多出来的你还要不要”
祝缨毫不犹豫地说:“我都要!”
苏媛道:“那得用别的东西来换,我也不要人。我也答应你,不再掠你县里的人。”
祝缨道:“要换什么”
苏媛道:“盐铁米最好,可你们说不能多换,那就换点儿别的吧。”她显然是有备而来,列出来的单子很细,多是些需要百工技巧的,以及有一部分奢侈品。她说:“凡单子上的,只要你有、只要能换的,都行。”
祝缨接过单子看了,上面也有金珠玉贝、漆器、琉璃,也有瓷器——瓷器还指明了器物的类型,譬如酒器、餐具等等。也有木制农具,比如耧车木犁之类。祝缨指着这一类说:“你要这个做甚你们没有木匠不如换些别的。”
苏媛道:“我要这些的。”
“好。”祝缨说。
苏媛声量低了一点,说:“别人家的奴隶我们不要。要了也没用。”如果可以她想交换一些山下的熟工巧匠,尤其铁匠一类,这些到寨子里是非常有用的。还有很会种地的农夫,但是农夫是连他姑父都不肯给往山上弄的。姑姑以前曾送了几户佃户往山寨上去,惹得姑父大发雷霆,两家差点断亲,直到将人还了回去事情才算完。她就不再做这类的试探了。
祝缨道:“可以。”她这里跟乡绅们说话底气还算硬,不过据她看,苏媛在阿苏家恐怕没她在福禄县说话这么好使。据赵苏的说法,他还有四个表哥,所以祝缨对苏媛总想问一句“你能做主吗”
苏媛又说:“你这里要有多出来的我们家的人,我也拿东西与你换。”
祝缨:“可以,”
接着,苏媛拿出两份单子来,字是她自己写的,写得歪歪扭扭的还有错别字,祝缨看多了祝大张仙姑的字也都能顺出意思来。
第一份里面写了一些奴隶的情况,无非男女老少,健壮瘦弱之类。有一些人后面点上了墨点,苏媛道:“他们都说是你们县的人,没有墨点的就不是。”有墨点是三十三个。
祝缨从头看到尾,约有二百来号人,她能拢起来的“獠人”奴婢比这个数目要少一些,看来得填点东西进去了。
两下拿出来的都是约数,一则语言不通,来历说得不是很明白。二则也有瞒报伪报的。苏媛那儿统计的时候,有奴隶以为是要被拿去放血祭天,就说自己不是福禄县的。也有知道是要交换,不是福禄县的也伪称是的好逃出生天。
祝缨这里对“獠人”族属也是分不清,因为祝缨自己学会了奇霞族的话,只有奇霞族的还能弄清楚一点。其他的就模模糊糊,也有认的、也有不认的,祝缨发了狠,接着学那个“勇健之族”利基族的话,现学现卖这次是来不及了。也有在山上就是奴隶,觉得山下奴婢比山上奴隶过得好而不承认的,自己都不承认了,主人家也乐得留个劳力,这种就更弄不清楚了。
祝缨也不自己上阵,而是叫了祁泰:“祁先生。”
祁泰拿着单子上来,上面也是名单,奇霞族的有三十九人,其中十五岁以下的倒有二十人,十岁以下的有十五人,仍是男女奴婢婚配之后繁衍出来的。
“树兄”上前与祁泰对阵。
双方各拿了一份看起来统计到个人的精确名单,连年龄、家庭关系都有,其实两份都有不少水份。先是对了数目,一兑一的抵销,本来苏媛手上的福禄县籍的人没有祝缨手上奇霞族的人多,由于祝缨所有的山下人都要,反而是祝缨要多拿出物品来了。多出来的这一部分祝缨没有让祁泰去讨价还价。
祁泰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嗖一声将单子一卷,人闪到了祝缨身后,他一个书生样子的人行动不利索,左脚绊右脚差点绊脚,扶着祝缨的椅子才站稳。他买个菜都买不利索,只会被菜贩宰,这种毫无标准而要与人争执的事吓着他了。
祝缨道:“你单子上要的东西太多,这些人换不得这许多,须得有人与你仔细议价。我叫赵苏来从中权衡,也不叫你吃亏就是。”
山下“精工”的物件儿,在山上山下也是天上地下的两个价,卖到寨子里还是很贵的,祝缨才不要让祁泰参与。
苏媛道:“好。”
到了第二天,就是赵苏做个中人掌眼,一边是“树兄”一边是关丞带着市令。祝缨和苏媛都没有出现,苏媛又去了县城中游走,又往县外看看田里的情况。祝缨也让她看,也不陪同,祝缨自己还有自己的田要看呢。
侯五跟在祝缨的身边,见她只专注看农田水利,不无忧虑地说:“以往在边塞都防着胡人窥探哩。又要盐铁米,又要交易,又四处乱看,还跟山下人联姻,怎么看都像是准备着要起兵的样子。”
祝缨道:“两处情形不同。初见阿苏洞主的时候他还遇到了刺客。我看他们这般准备不是冲咱们,是冲其他的‘獠人’。县中无驻兵也不是朝廷的疏漏,而是不需要,最近的驻兵地在邻县边界,真有事要过来也是很快的。”赵苏还在县城她眼皮子底下看着呢,顾翁等人轻轻松松就能凑起二、三百精壮。
几次巡视,全县道路都还算通畅,也不见被大规模袭扰的痕迹。百姓也没有哭诉的。
她心里都有数。
侯五道:“叫个娘们儿出来谈事儿也不对。”
祝缨道:“说不好这就是他们老实的另一个原因。”看得出来苏媛的能干不是伪装的,也能看得出来苏媛有些事背后也是困难重重但是她自己都不提,老洞主年纪又大了,气色也有点差,还有四个儿子。新旧交替,“对外武功”或许是新主立威的极好手段,但有脑子的人一般会选择先“安内”。没脑子的人,她就更不用怕了。
如果条件允许,她还想上山去看一看。
又经过了三天,两下的价终于谈妥了,有赵苏在中间又憋了一回气,终于双方价码谈拢。“树兄”以为山下的东西要价太高,苏媛明明在市集逛的时候看着的不是这么个价,凭什么要高了几倍关丞和市令就说,集上的东西都是有数的,你们买了,县里百姓要的时候就买不到了,这可不行,可不得抬价商人卖东西都是这样的,有人争买的时候就贵了。
两边吵了三天,一般的手艺活计只比市集高了不到一倍,而奢侈品的价就比较没边了。还是赵苏两边不讨好,才将价给谈拢。很难想象,一套黄金嵌宝的头面能换三家奴隶。因为山上要的东西还挺多,奴隶不够抵的,好在苏媛当时准备了两份单子,另一份就是山上的物产。
这个交易也是县衙出面的,并不由普通商户直接交易。县衙从市面上以市价买到这些东西,转手给山上就赚个差价。美其名曰“税”。
山寨里就是苏媛这边直接出面,她也照着市价跟祝缨算,并不比着商人入山的收购价。由于祝缨主要先要解决牛、马的问题,也就是以人易物,这个价还比较公开,也是县衙支付,祝缨也不亏。
“树兄”看着自己手上单子还有许多没有换到的东西,感觉十分遗憾。
两下又约定了交易的时间——十日后。地点还是在西乡,地方也还是老地方。
————————————
“树兄”与苏媛即刻启程,他们需要回去点齐奴隶、准备库房、安排押运的人手等等。
出了县城,“树兄”才以奇霞话对苏媛道:“小妹,既然他们愿意拿东西换人,咱们不如再——”他做了个捕猎的动作,“叫他们拿东西来换”
苏媛犹豫一下,表情变得很坚定:“不行!索宁家、利基族、已很难应付了,不能再添敌人!与山下人做朋友比做敌人好。”
“再这么换下去,咱们家就要被换没啦!牛犊马驹卖不上价,长大了要三年,唉……”
“树兄”也很惆怅,他辅佐了洞主几十年,也并不是一味只知劫掠之人,却不得不为家底而发愁。且山下城坚池深兵器锋利心眼多,他也不是没交过手。
“这个县令像个柔弱的女人,再逼一逼试一试多要些东西,万一松口了呢……”
“女人怎么了!”苏媛突然说,“像个女人倒好了!没那么坏心肠!烧死我阿翁的可不是女人。”
“树兄”无奈地笑笑,苏媛一个女孩子想要代父掌权是很艰难了的,可惜她的哥哥很难在与对家的争执中取胜。
苏媛意识到自己乍刺了,缓声道:“敌人已经够多了,好容易遇到一个软和的,不要激怒。他不是一般人,我要从他身上学很多很多东西。”
“树兄”奇道:“学什么”
“他事事都照着簿子,没本事的人干这样的事只会被骗。有本事的人干,是让人老实点儿他什么都知道,也是叫人都到他手下来听话。他能管得着这些人,我要好好学一学这个本事。”苏媛大多数的日子是在山寨中,他们的习惯用词、词汇量与平地人差别稍大。心里十分清楚,“控制”一词却不在她的词汇列表中。
苏媛讲如何治理部族、山寨的时候每每说奇霞话总有些不得劲,有许多意思她心里明白本族的词汇里却无一个合适的词可以用,还要借些山下的词。
她慢慢地想着,说:“咱们有那么多的人,却没有山下的人那么样的有用。阿叔,你看他们要人,人有用。咱们人多了就没那么有用。他换了人,人心向他说他们好,不向他的也不敢不听他的,他就更能‘治理’好这些人。我多赎了人,也有人说我好,也有人说我坏,多出来的人要怎么活呢”
她说到最后已经自言自语了:“姑姑说县令管的人不比咱们管的多,可是他就比咱们有力。表哥还说要‘百姓’富裕,这要怎么做呢啊……”
一路上,苏媛都在想着治理山寨、阿苏家所有能管辖得了的范围的事儿,直到回到寨中仍然没有停止。
“我要能管着整个奇霞族,人口比他一个县要多多了,地方比山下一个府也不差呢!可却不比他强。光靠抢是不能维持的,咱们族里每个人都如山下那样顶用该多好啊!要怎么做呢我要怎么做才能让山上的人也与山下人一样有用……”
她惦记着惦记着就睡着了。
第二天起来,还要打起精神收集奴隶、安排给奴隶一点吃的、收集要交换的牛马等等。
山下,祝缨倒过得惬意。
一大早,张仙姑就早早地起来,将之前冬天没烧完的炭盆点了起来,把祝缨今天要穿的衣服给烘一下。昨天下雨,晚上停了一阵儿,早上又开始下了,衣服都潮了。张仙姑对女儿十分讲究,认为女人不能受寒受潮,一边烘着衣服一边说:“这雨水可太多了。”
“福禄县的雨水本就比京城、比老家更多些,去年也这样,再下一阵儿就能晴两天了,”祝缨说,“要不怎么叫‘烟瘴之地’的呢人都不爱到这儿来。”
张仙姑咂咂嘴:“可惜了,好吃的果子有不少哩。”
“这才不会饿死太多人呐!”
张仙姑烘一件让祝缨穿一件:“快,趁热。”
祝缨噗嗤一声笑了出来:“行,我趁热吃了。”
张仙姑抬手拍了她一巴掌:“你这张嘴!”
一件一件烤好衣服,看祝缨穿好了,张仙姑才满意地说:“行,吃饭去吧。”
她这衣服也算白烤了,祝缨吃完饭,把县衙的事务吩咐完顶着个斗笠穿个蓑衣就去田里了,又腾了一身湿气。春耕完了,她从乡下接了两个老农过来,连同单家几个农夫一同伺候她那点宝贝的试种田。
老农也披蓑衣戴斗笠,陪她下地。祝缨因张仙姑说到了雨,就向老农请教雨水的问题。老农道:“现在还不算雨下得最大、持续最久的时候,现在下一下好。只要扬花的时候不总是下、收割的时候不下,水肥跟上了,今年一准儿丰收。”
他们又去看了其他的地,也有长得好的、也有长得不好的,单八等人跟老农嘀嘀咕咕,一致认为还是水土地气的原因。单八等人觉得这里太湿热,老农则说他们不懂,这里最好了!最后怄了点气,都约定等到收成的时候再看。
过了两天,天晴了一阵儿,后衙张仙姑赶紧张罗着洗衣服、后半晌又要晒被子之类。祝缨这里也将要与苏媛交易的人、物依次准备好。乡绅们才从她这儿得到一点橘子、同乡会的好处,又要卖奴婢给她,虽不是强抢还给了市价,乡绅们也是哭笑不得:“大人可真是……”
不吃亏呀。
不过也是无伤大雅,他们也没有强烈反对。但是公推了顾翁做个代表来与祝缨请愿:“大人说这獠人部族多,今天来一个要换的,明天再来一个要换的,那可受不住呀。这些奴婢都是咱们正经从中人手里买来的,可不是自己抢的。一会儿要这个,一会儿不要那个的,也忒麻烦了。”
祝缨笑道:“要不我把这样来历的都买了”
顾翁道:“也行啊。”
祝缨道:“祁先生。”
顾翁见她要动真章了,赶紧阻拦:“别别别,一叫祁先生就是要动手了。大人总要给我们一个准话,您一向不好折腾乡里的,大家伙儿都感激着呢。”
“我折腾的事儿可也不少。”
“是好事就不算折腾。”
祝缨道:“我要告诉你以后都是好事儿呢”
“那行!”顾翁一口应了下来,“秋天想收庄稼,春天也得洒种子,明白!”
祝缨指着他说:“人老成精了。”
顾翁道:“不敢不敢,尚觉年轻,还给为大人办些事哩。”
两人都笑了。
到了约定交易的这一天,祝缨依旧是亲自带队前往,这次留关丞守家,带着县尉、莫主簿、司户佐等人同去。司户佐是为了当时就统下人口,如果是本县的,就在本县恢复了户籍。如果不是本县的,凡本府的,祝缨就行文给送到府里,不是本府的,就行文送到鲁刺史那里让他看着分派。
此外又有货物,运送瓷器尤其小心,以厚厚的草垫隔一件一件包好,隔好,再用草绳捆好、装箱。此外又有少量的米可以交易。
山上除了人就是牲口,祝缨这里把兽医也带上了检查。“树兄”看了一眼这个半老不老的兽医,颇有些心动,差点开口要换。
祝缨看一看这些奴隶,大部分瘦骨嶙峋,因瘦显得眼睛特别的大,骨节突出,头发被剃得只剩狗啃的一撮胡乱编成个辫子。他们的颈间、腕间、踝上都有磨损的痕迹,这是长期戴枷或是镣铐颈圈才能留下来的。身上多有交错的伤,有鞭伤、有棒伤,还有一些锐器伤。其中又有十几个残疾人,或是没了手、或是没了脚,又有瞎子,或耳朵没了的。
赵苏低声对祝缨道:“都是受了刑的。”
随行的人脸上或有些薄怒或有点恐惧,祝缨面不改色,道:“还行。”
两下交易完了,都各带了点盈余,互相看着地方货物的盈余,祝缨和苏媛都会心一笑。祝缨看看还剩下些手艺活还有点农具,她敲了敲箱子:“带出来就没有再带回去的。”都送给苏媛了。
苏媛又送了她一头牛、一匹马,她们的马马种有点矮小,比祝缨从京城骑过来的看着灰扑扑的,马的身高差也有点像人的身高差,但是在附近使用无论是载货还是拉犁都很适合。
她又拿出些茶来给祝缨:“请尝一尝我们的茶。”
祝缨也大方地收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