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尉真心为我等着想,说是人间救苦救难的真神也不为过。只是编户齐民后,原先有田的还好,若是像我等这样之前的僮奴,就怕……赶上徭役。”</p>
“徭役啊……”老董想了想,记得跟二荀谈过这事儿,道:“尔等放心,相应的政策正在研究出台。”</p>
“别的不敢说,但绝不会让尔等一去三年又三年。”</p>
“从二十岁开始服徭役,回来后发现田也荒了,妻也跑了,孩子大冬天穿着单薄麻衣,在外刨野菜吃也没人管……”</p>
百姓们只是担心,没想到老董一下说的如此有画面感。</p>
顿时,他们那小脸儿齐刷刷地由红变白、白里还透青。有些感性的,眼泪都开始在眼眶边儿打转。</p>
一旁的典韦见状,没忍住冲着老董的脚踩了下去。</p>
老董这才反应过来,再度强行尬笑挽尊:“哈哈哈……老夫说了,这种人间惨剧是不会发生尔等身上的。”</p>
“比如徭役里的戍边,尔等便暂时不用考虑,甚至以后也不用担忧。”</p>
戍边,亦称徭戍或屯戍,即到边疆从事‘守徼乘塞’之责。汉律规定男子一生必须戍边一年,若逢边防紧急,则须继续留守六个月。</p>
但在王朝末年,一般都是‘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p>
就这,还是好的。</p>
至少,人还活着。</p>
鉴于老董目前的统治范畴,还不用考虑边疆,暂时也没戍边的需求。就算日后打到边疆,他考虑的方案也是先‘以夷制夷’。</p>
比如收服匈奴于夫罗,用以分化收拢驯服匈奴王庭——能用制度将边患根源拔除,也就没了戍边的必要。</p>
“正卒方面,尔等只需遵守县府要求,每年定期在农闲时参与军事训练。不用再跟以前一样,每个男孩子必须奉献人生宝贵的两年。”</p>
正卒役便是汉代常说的‘车骑材官卒’,是成年男子必须要服的,为期两年。</p>
车是轻车兵,骑是骑兵,材官就是步卒。后来轻车这个军种取消,主要是骑兵和步卒两类。</p>
第一年先在本县进行军事训练,获得必要的军事技能。</p>
然后再根据实际需要,或当一年的戍卒,即刚才说到的戍边。或当一年的卫卒,即在京城警备部队服役。</p>
但逢战事时,朝廷便会再度征调服役,百姓不得抗拒。</p>
针对这项徭役,老董提出的方案是将军队打造成三级制:精锐野战军,职业常备军,以及民间预备役。</p>
以后戍边和卫卒,由职业的常备军负责。</p>
乱世百姓不可能不进行军事训练,但他一般不征调服役。除非敌人打到城门,或者老董要去打别人,就需守城奋战或运输粮草了。</p>
“至于剩下的更役,这个就要看各地的实际情况。但老夫可以保证,以后更卒不会是无偿的,且尽量不跨郡劳作。”</p>
更役是正卒、戍边两种徭役外,男丁每年还须在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从事土木工程、造桥修路、治理河渠、转输漕谷等劳动。</p>
因役人轮番服役,所以叫作‘更’。</p>
听到这里,里魁率先反应过来:“太尉,如此算来……我等日后只需农闲时参与操练,战时守备城池或运输粮草,更役时还有报酬?”</p>
“嗯!……”老董一扬头儿,称赞道:“总结很到位。”</p>
然后,百姓们先面面相觑,随后又不约而同地看了看天。最后没一个欣喜若狂,反而唉声叹气。</p>
老董就不明白了,自己如此苦心,他们怎么还这副反应。</p>
尤其那老里魁,嘴里嘟嘟囔囔的。</p>
凑近了一听,才发现老头儿在质疑自己、怀疑人生:“太尉是喝多了,还是脑子被驴踢了?”</p>
“小老儿活了大半辈子,就没听说过这等好事儿,连梦里都不敢想……”</p>
“这天也没黑啊……难道太尉是想让我等做白日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