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对于这些县官来说,县令只是从政生涯的第一步啊,之后还有更好的前途等着他们,犯不着因为这件事把自己拖下水。</p>
<div class="contentadv"> 到了清朝,胥吏之害则更是变本加厉到无以复加的程度。</p>
这些胥吏在一邑则蠹一邑,在一省则蠹一省,在一部则蠹天下。</p>
嘉庆皇帝曾有一句名言,叫做“本朝与胥吏共天下”。</p>
因为嘉庆皇帝清楚地知道,整个带清朝廷就是建立在一个又一个这样的胥吏上面。</p>
朱元璋越听,脸色就越难看。</p>
又是好心做了坏事吗?!</p>
又是一股自己极力打压的势力,结果反而因为自己的所做所为,让原本那团自己想要扑灭的火,反而是越烧越旺!</p>
当初低俸,非但没有治好贪腐,反而肥了天下官员,让官员们越来越贪。</p>
如今将这些胥吏打成贱籍,反而是埋下更大的胥吏之患!</p>
如果不是杨宪今日提出来,日后真到了他哪个后世子孙在位时,胥吏之害彻底爆发,到时候不知道要多埋怨他这个老祖宗呢。</p>
朱元璋原本以为,自己只需要在律法上,将所有的禁锢全都拉到了极致,就可以轻松地将这些人控制在朝廷的掌控之下,不让他们为非作歹,祸害家国百姓。</p>
制定最严苛的惩处贪官的律法,剥皮萱草,将胥吏打入贱籍。</p>
这些所有动作,朱元璋都是按照这个来的。</p>
只是他忘了四个字。</p>
这四个字,叫做物极必反!</p>
官员们拿着最微薄的俸禄,却有着最严苛的惩处,这就造成一个情况,他们为了活下去(薪俸不够)就会去贪,而且一贪就是巨贪,反正都是个死字。</p>
胥吏同理,老朱将他们所有上升的通道尽数堵死,无路可去的他们,便只会选择利用手中的权利牟利。</p>
洪武年纪,胥吏之害根本还看不到一丝半点的影子。</p>
尤其是在如今这个如日中天的大明朝。</p>
可雄主之治国,则为之计深远。</p>
听到杨宪的各种描述之后,朱元璋和朱标脑海里几乎已经看到了几十、上百年后,大明朝各处衙门之中,充斥着胥吏与主官叫板的画面。</p>
无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标,都是当世英杰。</p>
他们自然不会以为杨宪是在危言耸听,他们心中十分清楚,如果没有外力干涉,大明就这样按部就班发展下去的话,杨宪先前所讲的胥吏之害的场景是绝对会发生的。</p>
要知道一个县,朝廷命官就寥寥数人而已。</p>
除了县令,县长书记于一身。</p>
剩下的还有县丞,相当于后世副县长兼政法高官;主簿,秘书长;典史,公安局长,教谕(教育局长)等等,他们和县令一样,都是朝廷命官,在吏部里面挂号,穿官袍,戴官帽。</p>
除此之外便全部都是胥吏。</p>
拿现在一个县来说,公务员上万人,可正科级(县局、乡镇长)领导才多少。</p>
如果下面的人,全都是姻亲关系,铁板一块的话,上面这些领导的政策又怎么能畅通执行。</p>
朱元璋眉头紧皱,看着杨宪,开口问道:“杨国公,那么这胥吏之害,要如何根治呢?”</p>
杨宪闻言,轻轻一笑,开口道。</p>
“陛下是否还记得,你召我过来,最初是谈论什么事情。”</p>
事情绕了这么久,终于又是给绕回来了。</p>
要不是杨宪开口,朱元璋和朱标都已经被胥吏之害的问题给吸引住,而忘了如何安置那些读书人的事情。</p>
朱标有些不确定地开口问道:“杨卿的意思是让这些读书人去代替衙门里的那些胥吏?”</p>
杨宪点了点头。</p>
要论综合素质而言,原本这些胥吏也就识两个字而已。</p>
而这些书生不仅识字,而且还知农时,晓天伦,显然要更加适合这个位置。</p>
让这些读书人去当胥吏,等于是让他们下基层锻炼,直面老百姓。</p>
也有助于,改一改他们身上那股略显腐朽的儒生气。</p>
朱标开口问道:“可那些读书人愿意去做胥吏吗?”</p>
正如朱标所说的,读圣贤书出来的读书人,往往自视甚高,这些低贱的胥吏,他们根本就不放在眼里,又怎么可能会去做呢。</p>
“以如今胥吏的地位,这些读书人自然不可能会去当。”杨宪轻轻摇了摇头,开口道。“这种情况下,就算有人愿意去当胥吏,我也只会怀疑他的初衷。”</p>
“一个好好的读书人,如果不是想着去做拿徇私枉法,中饱私囊谁愿意由良变贱呢?”</p>
杨宪顿了顿,接着开口说道:“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胥吏从贱籍之中给抬出去,并且不限制胥吏之后参加科举。”</p>
“总而言之,就是一个宗旨,打通胥吏们的上进之路,让胥吏们有希望上进,只有这样才能让胥吏这一潭死水,给盘活,让他们流动起来。”</p>
“一个池子想要保证不浑浊,那就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必须保证,这是一潭子活水。”</p>
活水!</p>
朱元璋和朱标父子俩,眼睛都是一亮。</p>
是啊,这样一来,两难自解。</p>
等于是同时解决了两个难题。</p>
杨宪果然还是那个杨宪。</p>
这天底下,就没有什么事情能够难得住他。</p>
朱元璋不由看了杨宪一眼,七年前,也就是洪武三年。</p>
在那座破败的扬州城,第一次见杨宪时,这小子正在炖一锅子鸡汤在分给扬州城仅剩的那十几口百姓。</p>
一转眼,七年时间过去了。</p>
杨宪还是那个杨宪,而且好像变得越发年轻了,只有那双眼眸能够看出一丝岁月的痕迹。</p>
就在朱元璋感慨时。</p>
一旁的朱标却仍旧皱紧了眉头。</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