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威胁(1 / 2)

南明义军 随笔道人 1089 字 4个月前

在这个令后人掩面而叹的时代,居高位者,有气节者,无能力,如史可法,黄道周,以及何腾蛟之流,时危计拙,事到临头,唯有一死以报君王,除振撼人心外,于国于民,毫无建树,而无气节者,如洪承畴,范文程却都有经世之能。</p>

明亡清兴,很大程度上,便是因为二者的内部凝聚力完全不同。</p>

尽管清廷内部也存在竞争,但对外的步伐上,在多尔衮的主政下,基本一致,反观南明诸帝,那真是天雷滚滚,令人瞠目结舌。</p>

清军还未打过来,南明君臣要么是明哲保身,要么窝里斗,比如帝位之争,先是弘光帝与潞王的立贤,立近之争,后是隆武和鲁王在福建浙江的明争暗斗,再后面就是永历帝和绍武帝的兵戈相向,而清军一至,立刻烟消云散。</p>

绍武覆灭后,永历再无人有资格和其争夺帝位,不过唯一可惜的是,到了现在没人争了,可大明也被祸祸的快完蛋了,遍观南方大地,或许四川还有些明将效忠永历,至于其他地方,大明的威望已经是烟消云散了。</p>

无论后世清廷如何腐朽,如何的贻笑大方,不齿于诸国,但在入关后,多位君王皆是雄才之君,如皇太极,多尔衮,以及康熙,雍正,要是弘光有皇太极一半的文治武功,坐拥赋税充足的江南之地,这南明的天下,也不至于烂到这般程度。</p>

清军下江南,抵抗者大都是草根阶层,如剃发令下的江阴,嘉定等这些普通民众,已及成为后期抗清主力的,西军,顺军这样的农民军,那些纸面上拥有数十万官军,却大都拱手而降。</p>

清廷入关之八旗,总人丁不过十万之众,在苏州,杭州,钱塘江,金陵城,以及在登王山,八旗折于这些战场之上,便有近两万人,几乎是五分之一的总兵力折损在孟浚手上,这成本已经大大的超过了清廷高层心理承受力,这也是多尔衮最后再次取消剃发令的缘故。</p>

纵然损失惨重,但多尔衮仍旧力排众议,命多铎亲在南征,多尔衮野心极大,他深知以寡民临大族,拖延下去,无论如何,大清也无法与庞大的中原相比,若是任由孟浚逐渐统一南方,且不论丢失江南赋税,湖广粮食的清廷,能不能在残破的北方立足,到时候孟浚兵精粮足,火器充沛,一路北伐,恐怕自己好不容易夺下来的天下,又要拱手让人了。</p>

此战,待多铎会集大军后,仅是满洲八旗,人数便有四万众,再加上蒙古八旗一万七千余人,汉八旗三万两千余人,余者绿营兵亦有六万众,还有吴三桂的关宁兵,包括步军和骑兵,人数也有三万余人,这是多尔衮的倾国之军,尽托于多铎之上,北方各地再无八旗驻军,如太原,原有两千八旗兵驻扎,在多铎南下后,尽数回返京师,拱卫皇城。</p>

多铎第二次南下,第一次时,多铎战功赫赫,如秋风扫落叶般,迅速扫平江南,此番二度南下,多铎意气风发,誓要扫灭孟浚,李定国等这般贼子,行军途中,多铎传令兵不时的疾驰而出,向拜音图,吴三桂二人严令在自己抵达荆州时,务必做好过江的各项准备。</p>

而博洛却心神不宁,欲要谏言,又恐被其嗤笑,就在博洛纠结的行军中,清军抵达了许昌,就在大军扎营歇息时,来自福建的密报传来。</p>

此密报令本有些惬意的多铎不自觉的直起身子,眯起了眼睛,孟浚驻闽地的部将韩雄,收拢军将,闽地各级官吏,士绅,纷纷收拾行囊,其中有人已经先行出发,前往金陵,密信中的消息在最后,赫然写着这么一句话。</p>

“周王以闽地相酬,邀郑氏出兵”</p>

这令多铎有些不安,孟浚水师不强,也就比大清在瓜州的水师强了一倍,这点水师掩护金陵,屏蔽上下游的大江是够了,但是想要屏蔽从金陵到湖广重庆的长江水路,那显然是不够看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