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内政时间(2 / 2)

忙完了这些,钱弘佐依旧很忙。</p>

忙于……批成筐成筐的奏章。</p>

新朝初立,百废待兴,地方官特别是新降的地方官,特别热衷于汇报鸡毛蒜皮的小事。</p>

如被任命为泰州知州的谢匡时,五月初三,他上奏称“仰赖陛下恩泽,泰州降雨一寸三毫,万物竞绿”。</p>

钱弘佐看了后,表示真他娘的屁大的事,批示“朕知道了,善”。</p>

五月二十一,谢匡时又上奏:“陛下天威伏远,今本州下雷雨三刻,计八毫,农人称善,正值水稻返青,可免于费力引水,农人得闲,皆称乃陛下仁德之故。”</p>

“一派胡言。”钱弘佐愤而将奏章扔到脚边的篓子里。</p>

其实这也得怪他自己,前两年钱弘佐在成立王城司的同时,下达了一条诏令,就是地方上,州以上职官可以直接密章奏事,而不通过中书门下。</p>

钱弘佐认为,晚唐以来政权更迭频繁的最大原因就是皇权被削弱了,这才造成了地方对皇帝的疏远与忠诚度的下降,所以一旦有武将夺取了京师,地方就纷纷变幻大王旗,改朝换代可谓是无比丝滑。</p>

所以,他这么做本意是让地方官多汇报汇报工作,增加一下与皇帝的友谊,啊呸,是对皇帝的忠诚。</p>

现在好了,地方官屁大的事都要写封奏章,频繁得好比聊微信,搞得钱弘佐哭笑不得。</p>

“章先生,以后有密章进来,你先帮朕看一遍如何,去掉尽说些芝麻绿豆大的屁事的。”钱弘佐踢了踢脚边的篓子。</p>

章德安躬身道:“先唐以来,宦官干政,颇多弊病,太祖(指钱镠)曾明令中官不得参与政事,臣深以为然。”</p>

钱弘佐碰了个钉子。</p>

陈云福在边上直翻白眼,心说“天大的权力掉你头上你自己不要啊”,忙躬身道:“奴婢倒是觉着,不是有翰林嘛,反正是要替陛下起草诏书的,不如捎带一起看看奏章。”</p>

“言之有理”,钱弘佐觉得这样也行,翰林是个现成的官,拿来就能用,中书门下的相公们也没理由反对。</p>

唐代的翰林最初是为皇帝提供娱乐人才的,比如李白、王维,他们的作用就是给皇帝写诗,以至于李白十分痛苦,感觉满腹经纶沦为玩物。</p>

到了后来,翰林才有了拟写诏书的职能,权力得到了扩大。</p>

钱弘佐这么做,也并非纯粹贪图省事,他这么做,另一大原因是为了安置科举官。</p>

自打开科举以来,吴国的科举官其实晋升很困难,因为有大量的勋贵霸占了从地方到中枢的官位,一个萝卜一个坑,是很难有空缺的。特别是最高的宰相之位,更是绝无科举官的可能。搞得年轻人不愿意读书,宁可去参军。</p>

钱弘佐扩大翰林的职权,让科举官可以一举获得成为天子近臣的同时,还侵夺了一部分宰相的职能,可谓是一石二鸟——既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又使得科举的含金量和科举官的地位都得到了提高。</p>

但是,勋贵集团会就此罢休吗?</p>

并不会。他们的触角至少覆盖了两浙道的角角落落,往往在最不引人注目的地方,有时候就会掀起滔天巨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