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25年3月,第一根缆绳连接上锚地起,建木的建设速度仿佛被按下了加速键。</p>
当然,对于一座太空电梯来说,一根缆绳是远远不够的。</p>
但有了第一根缆绳连接天地,剩下的缆绳就不需要像先前那样一点一点向下探,甚至都不需要在斩蛇殿空间站中现场生产。</p>
早就在地面配套工厂生产好的缆绳,直接被搬运到了空间站内,然后只要在第一根主缆上套一个滑轮再控制好下放速度,直接往下扔就可以了。</p>
事实上在设计中,建木的“塔身”内部,一共有3800多根粗细不一的碳纳米管缆绳。</p>
至此,太空电梯的塔身骨架初步搭建,才算是圆满收官。</p>
那么建木要利用什么模式进行爬升呢?</p>
是造几个带抓住缆绳的轿厢,然后靠火箭助推器往上送吗?</p>
其实在设计之初,参与项目设计的有关部门中,的确是存在类似方案的。</p>
但凡是采用火箭助推的方案,在邱睿苏醒后无一例外,全都被他给否了。</p>
原因也很简单。</p>
既然都造太空电梯了,还主要靠火箭推力往上送东西,这特么不是脱裤子放屁是什么?!</p>
当然了,长达3.6万公里的距离,如果采用传统电梯的配重升空方式,也不怎么太现实。</p>
且不说这么长的距离,拉动轿厢的配重块要多重才能对抗的了地心引力,就说拖动轿厢的缆绳,究竟要采用什么材料,才能承受得住如此剧烈的自由落体硬拉而不断裂。</p>
这要是有这种活见鬼的材料,怕不是天顶星人来了都得磕一个。</p>
所以建木的最终方案,采用的是真空管磁悬浮列车运输方案。</p>
那3800多根缆绳也并非聚拢在一起,它们分散在一个面积数百平方米的圆形区域内,从横截面上来看,将圆形截面分割成两个半圆形区域。</p>
从整体上来看,就像是将一根圆筒从中间割开,形成了两个独立的管道,一上一下。</p>
而且在中央“横截骨架”搭建好后,把住数排缆线的专用机器人,立即从天地两端、同时开始了轨道铺设工作。</p>
因此建木的轿厢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方方正正的铁盒子,而是长得和高铁差不多的子弹头列车,时速600到2500公里。</p>
为啥上下限差距这么大,不是说好了是真空管吗?</p>
是真空管不假,但那是最终形态,目前建木整体还没有彻底完成建设,只是勉强达到了启用条件而已。</p>
就目前而言,塔身这一圈依然还保持着骨架的状态,没办法抽真空,也就必须面临风阻,自然不可能一上来就达到理论设计速度。</p>
其实即便日后给塔身扣盖子的三期工程顺利完工,2500公里每小时的列车时速,也远远无法和火箭升空的速度相媲美。</p>
毕竟火箭那种玩意,从地表冲出大气层也就几分钟的事儿,直接去同步海蓝星轨道,推力大一点的重型九霄这种,有个仨小时也就够了。</p>
反观建木上的磁悬浮列车,哪怕是达到2500公里的时速,3.6万公里的里程也需要至少14个小时,慢的不是一星半点儿。</p>
但太空电梯好就好在三点。</p>
一是这玩意不像火箭那样必须绕圈圈飞上去,走的是两点之间最短的直线;</p>
二是载重极大,且运输成本低的令人发指。</p>
电力消耗都不需要额外生产,由上方两座大型空间站采集的太阳能进行供应。</p>
因为斩蛇殿空间站与更上方的东方港配重站深处外太空,太阳能资源猛的一批。</p>
二者提供的电力,不仅能完全覆盖整座太空电梯的能耗需求,甚至还有不少富余,可以给地上的联邦首都蔚蓝之心以及莱恩群岛其他正在建设的区域输送最最绿色的电力,哪怕一丁点儿的碳排放都么得。</p>
如果全球能围着赤道建立三座太空电梯,然后用这三座通天塔在同步轨道上,架起一圈可以采集太阳能的人造星环的话,毫不夸张地讲,那么以后地表上根本就不需要发电设施了。</p>
光靠这座星环太阳能发电站,人类就可以彻底实现能源自由,还要个屁的核聚变装置。</p>
当然,想想也就算了。</p>
别的不说,海蓝星同步轨道的总周长,那可是将近26.5万公里,是海蓝星自身周长6.6倍还多。</p>
这么大一圈人造星环,总不能只布置上几根线,拴着一串的太阳能电池板吧。</p>
怎么也得造一圈轨道啥的,才能方便日后的维护保养。</p>
那需要的原材料,估计把海蓝星掏空都供不起,把那颗每隔76年环绕太阳一周的哈雷彗星拖回来融了还差不多。</p>
要是把脑洞再开大一点,打造一圈星环宜居带啥的,估计就得把直径900多公里的谷神星拆了才行。</p>
不过要是有那个力气,直接去月球或者火星上住好不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