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2 / 2)

“朝廷没出一分银子,凭啥跟我一起分享收益!”</p>

陈宗理也丝毫不让地回怼道。</p>

“谁说朝廷一文钱没出了?”</p>

“皇太孙修路占的可是朝廷的地,这么长一条铁路,占的地肯定不是一点半点吧!”</p>

朱允熥瞪着眼睛说胡话。</p>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p>

“孤这个当孙子的,用自家爷爷点地怎么了!”</p>

朱允熥这番强词夺理的话一出,朝堂上的官员无不仰头看天,摆出一副没听懂朱允熥说啥的样子。</p>

陈宗理也嘿嘿一笑退回了队伍里,只是戏谑的看向老朱,看的老朱老脸一阵发烧。</p>

虽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p>

但自古以来,君君臣臣分的可是清清楚楚。</p>

什么是皇家的,什么是朝廷的,有着明确的界限。</p>

就像老朱贵为皇帝,也没有把啥都往自家划拉的道理。</p>

哪怕封几个儿子当藩王,还费了不少心机,搞出不少事端呢。</p>

原则上来说,江河湖海,山川道路等等,都是属于朝廷的。</p>

朝廷名义上归皇家领导,但皇家只是领导,并不是说朝廷是皇家的私产。</p>

如果真把朝廷当成自家的,对朝廷予取予夺,那也就离亡国不远了。</p>

虽然老朱一直把天下当成老朱家的私产,但也只是心里这么认为,表面上还是维持朝廷的大义名分的。</p>

因此,在一群文武官员的注视下,老朱心里一阵发虚。</p>

“逆孙!”</p>

“不得胡言乱语!”</p>

朱允熥也知道自己在胡说八道,他就是故意胡搅蛮缠呢。现在听到老朱动怒,赶忙溜到一边,朝着陈宗理暗暗呲牙。</p>

老朱看到大孙这番怪样,这才意识到自己差点着了这孙子的道。</p>

他还以为这逆孙转性了,知道不计私利,为朝廷办事了,敢情这孙子想白嫖!</p>

老朱想到这儿就有点生气了,气大孙太过小气。</p>

他都是大明的皇太孙了,将来整个大明都是他的,他还跟朝廷分这么清楚干嘛?</p>

在老朱朴素的价值观里,他是皇帝,他代表朝廷,朝廷就是他的私产。</p>

因此,他在制定一系列制度之时,从来就没想过公私分明,缺钱就直接从朝廷的库房里拿,朝廷缺钱也从皇宫的库房里搬。</p>

但老朱知道克制自己的欲望,加上他崇尚节俭,不喜欢奢靡浪费,因此对于朝廷的财政影响不大。</p>

然而,他这种公私不分的财政思想,也给后世的大明带来一系列财政问题。</p>

在老朱之后的皇帝,想要花点钱那叫一个费劲。</p>

比如说,嘉靖帝的儿子隆庆帝,想给妃嫔们打点首饰,都会被文官们骂奢侈无度。想赏赐别人点东西,也会被文官们驳回。</p>

至于修个园子,盖个宫殿,那就更麻烦了,只能被文官们骂成桀纣之君。</p>

后世的皇帝为了不惹这个麻烦,都是直接派太监到各地去收税。</p>

但这样一来,又催生了矿监、税监等乱政,对大明又造成不小的伤害。</p>

因此,朱允熥这种公私分明的态度,反而是最适合大明的方式。</p>

明确规定好什么是皇家的,什么是朝廷的。</p>

皇家的钱,自然归皇家支配。省的自己的子孙后代,想在宫里盖个凉亭,还得看一群文官的脸色。</p>

至于朝廷的钱,也不能任由文官们挥霍,得在皇帝的监管下花用才行。</p>

老朱呵斥了大孙后,目光不善地看向陈宗理。</p>

“陈宗理,那你来说说,这路还修不修,如果修的话应该怎么修?”</p>

陈宗理也知道修铁路的好处,他只是不想啥好处都被皇家占着。</p>

这倒也不是他这般想,而是所有的文臣武将都是这般心思。</p>

自古以来皇帝和臣子之间的权利争夺就没停过。</p>

老朱在分封诸王的时候,武将勋贵那边也有不小的意见。</p>

他们反对的理由也很朴实,凭啥我们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平白无故地分给你儿子当封地?</p>

因此,就分封这件事来说,老朱在朝堂上就很不占理。最后也是他用皇权强行压下反对意见,这才将几个儿子分封出去当藩王。</p>

陈宗理见老皇帝点了他的名,想了想站出来道。</p>

“陛下,铁路自然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修是肯定要修的。”</p>

“但微臣窃以为,铁路的收益不能全归皇太孙,起码朝廷要占一部分才行。”</p>

“而且,凡是军国大事,朝廷还可以无偿征用,第一时间保证边军的粮草供应。”</p>

“这样一来,朝廷就得派出专职官员监察铁路,并有权随时停止和征用铁路……”</p>

陈宗理的话一出,满朝文武全都表示支持。</p>

“陛下,陈尚书此言有理!”</p>

“铁路关乎国家命脉,关系到南北货运、物资、人口的转运,万万不可操之于个人之手!”</p>

老朱听到臣子们一边倒的支持陈宗理,说出一个他自己都不信的理由。</p>

“咱大孙乃是大明皇太孙,铁路攥在咱大孙手里,跟在朝廷手里有啥区别吗?”</p>

“等以后咱大孙当了皇帝,这铁路不自然就归于朝廷管理了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