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进京(1 / 2)

在辽阳城又待了两天,李信主持了庆余商行辽阳分店的开店仪式。

开店之后,来自东宁城的香皂、肥皂、水泥、东宁烧酒、香水等物资,一并售卖。

瞬间引起了整个辽阳的轰动。

尤其是东宁烧酒,在辽王府采购了三十坛之后,引起了巨大震动。

人人都被东宁烧酒的香味吸引住了,想要抢先品尝一下东宁烧酒的美味。

然而,一坛难买。

对于辽阳城的轰动,李信已经看不到了。

在庆余商行辽阳分店开店之后,李信便再一次踏上西行的路途。

这一次,路途上多了几个人,那便是辽王世子李彤、辽王郡主李彩。

他们是代表辽王殿下,前去参拜圣上。

一路上同行,倒也能够相互照应。

出了辽阳城,一路西行,四五天之后,队伍过了山海关,进入到了关内。

周围的景色,也变得苍翠起来。

时至夏日,天边的麦田也呈现出金黄的模样,看上去赏心悦目。

赵秉璋来到一处田边,摘下了一个麦穗,在手心中搓了搓,脸上带着一丝忧愁。

田边一户农家,在路边准备着草绳。

赵秉璋走上前去,开口道:“老人家,今年的收成咋样啊?”

“收成?”

老人家抬头看了看一身布衣的赵秉璋,无奈地叹口气道:“春上遇到春旱,正值麦子灌浆,一场大旱,估计今年减产许多。

一亩地,能有八十斤小麦,就不错了!唉1

说着,老人家叹了口气,一双浑浊的眼睛望着远方的天空,有些凄凉地说道:“和往年相比,减产一半啊!这老天爷,为啥不给我们活路呢1

话音之中的凄凉,溢于言表。

赵秉璋沉默许久,也不知道说什么安慰。

回到队伍中,赵秉璋才长长呼出一口气,依然难掩胸中的郁结。

“赵先生,怎么了?”

李信开口问道。

赵秉璋叹口气,将所见所闻和李信说了一遍。

“亩产才八十斤?”

李信有些惊讶。

不过恍然间,李信也想起后世奶奶和他说的事情——

在他奶奶刚结婚的年代,小麦亩产能有一两百斤,就是非常不错的事情了!

小麦不耐旱,天公不作美,就要减产!

因此,平常百姓家一辈子也吃不了几顿白面馒头。

逢年过节,包点饺子也要掺杂一些高粱面。

百姓苦啊!

李信无奈地叹了口气,他在心中暗暗想着:看来这一次从京城回去之后,就要着手研究一下化肥了。

没有化肥,粮食产量高不了!

后世也是在化肥大规模生产普及之后,粮食产量才节节攀升。

虽然制作不了复合肥,但是一些土肥还是可以的。

想着,李信在心中记下了这件事情。

“殿下,”

赵秉璋叹了口气,说道:“今年这个光景,能有八十斤就不错了。

好在百姓家也都种了高粱,等到秋收,看看有多少粮食吧。

若是高粱也减产了,恐怕百姓就要饿肚子了……”

百姓饿肚子,那就要出事!

李信心中咯噔一下。

这个时代,外有草原马匪时刻威胁边境。

内有天灾人祸,造成粮食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