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真是个无能之辈
自然之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22章 真是个无能之辈,大秦:开局得到瑶池蟠桃,自然之美,御书屋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总而言之,此人确实颇有才干。
只是即便苏远策骑来到伐木场时,张赫仍未能寻到陆安,不过这已无大碍。只要他还在这一带,终究会相见。
苏远从乌云踏雪马背上下来,在一众披甲武士的簇拥下,朝着远方传来沉重轰鸣声的方向行去。
“臣参见陛下!”不远处,田成走近前拱手拜倒。
“工部侍郎来此所为何事?”苏远心中略感疑惑,他本意是想考察新式双人锯的实际效能,若验证可行,则计划大批制作并向全国推广。
在苏远的认知里,江浙及岭南地区的开发迟滞直至唐代之后方兴,
首要原因是因为气候湿热,毕竟关洛区域温度大致类似后世蜀地平原,而更南部则气温更高,《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有“江南暑湿,男子夭折”。而后世所谓荆、扬二州之地于此期间土地称为涂泥,难以称作膏腴沃土。
但非根本之由,更大缘由在于工具拙劣不堪用。
例如用斧子劈伐生长百千年的密林,无疑费力耗资巨大,每一亩田的垦殖几乎皆以先人的辛勤与生命代价。
况且江南暑湿恰因地貌低洼多雨密切相关。
尽管雨量丰沛非人力所能改变,但可依智慧劳动调整地势布局,改善潮湿地貌。
如开凿农田水利工程,集散积水排至他处,则使积水洼池变沃土。
再对覆盖原始森林的平川与缓坡,凭借较为精进钢锯迅速转换为人居村落和城镇。
毕竟是直接燃烧太过浪费!
“江南暑湿,男子早夭”观点存还有话语权影响一面。
在晋室南渡之前,掌握话语优势的贵族多数源自北方,再加上长久处于潮湿环境下易感染病症,因此有上述评语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进入唐宋之后,南方学士逐渐占据话语权,他们借文字篇章重塑南方风光的同时纠正公众认识偏颇。
舆论阵地倘不能抢占,终归遭受损害。
闻苏远提问,田成立刻笑容满面回答:“微臣专程前来规划道路。”
“道路?此事不是隶属太尉赵诚负责吗?为何将作官员也要牵涉进来?”苏远疑惑更重。
田成答曰:“日前陛下嘱托的测距经纬仪,臣业已制成并试验有效。今晨雨过天晴,恰好趁机同太尉合作,重新设计关中一带道路走向。”
苏远点头,含笑问道:“那赵诚现在是否就近?正好请他也过来看看朕最新的改良钜具!”
片刻,赵诚策马从远处飞奔而至,在叩首觐见之后紧随苏远登上近旁小丘。
“一二、一二……”
砍伐区域,两个身段结实的越籍工匠配合着领头节奏呼喊着号子,手中各执约两米长钢锯的一端。
面前,一棵胸径超过两尺粗的巨树屹立不动。
随着口号整齐划一,木屑纷飞跳跃,钢锯快速嵌入树干深处。
“竟这般高效!”赵诚惊呆注视眼前的奇迹。
“难怪陛下时常告诫,做好工作必先准备优良工具!”田成立即附和一句,并顺势奉承道:“竟能构想此巧妙神器,陛下果真堪为圣人啊!”
阿谀谄媚……赵诚暗自鄙夷瞧了眼田成,转身恭敬言道:“然也,臣认为即使唤回鲁班、墨翟,恐怕也仅能达到此般程度罢了!”
---
“唉,陆田典大人呀,你可真是让我好寻!”
李赫跳落马背,拽住身穿麻衣的陆安,喘着粗气一脸焦急。
他匆忙赶回首府却被告陆安不见踪影,于是四处奔波,终于在村郊找到沾满泥土的他。
“县丞找我何故?”看着全身污泥的李赫,陆安心感奇怪。
县丞平时贵人
古代百家争鸣时期,各家学派不论儒、墨、道、法,亦或是农、兵等,其共同目标都是希望将自身的才艺和学问售予统治者,以获得重用。
后人常把儒家视为只坐而论道的哲人,把墨家看作是勤勉科研的科学家,而将法家当作严酷的执法者,或把农家当成专注于农事研究的专家。然而这种理解往往是狭隘与片面的。
实际上,法家推行的“法、术、势”,旨在建立由君主一人独断生杀大权的治理模式。墨家依照巨子所着《墨经》传授知识体系,尽管其技术实用导向让人联想到后来某些职业技能院校,实则是为了参与政权的一种手段。墨家真正追求的大道体现在他们的兼爱、非攻等政治理想上。
至于农家,那些背着农具四处游历推广他们理念的人们,则更像是近代的行为艺术先锋。他们的意图,是通过自身行动来说服各国诸侯接受自家政治主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