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4章 这印上的字怎么读?
一行白鹭飞上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04章 这印上的字怎么读?,头号鉴宝师,老板娘绝色倾城,一行白鹭飞上天,御书屋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鉴藏印有什么毛病?”何大柱难得问一句。
其实,他连鉴藏印的概念都不懂。
“我们从这幅画的落款可以知道,这幅画的创作者是石涛。但结合那些鉴藏印,就不合理了。
你们看这个印,还有这两个。”沈世杰给他们指了三个印。
何大柱有些尴尬,讪笑问道:“这印上的字怎么读?”
沈世杰:“……”
楚健哭笑不得。
李维努力辨认了一下,然后开口道:“这印我还能认一认,应该是读‘宣和’,其他两个印我也看不出什么字。”
楚健告诉他们,“宣和”是宋徽宗的赵佶的鉴藏印之一。
“历史上,几乎所有皇帝都是大收藏家,他们收藏的艺术品通常都是真品,假的很少,他们的印就是权威和口碑。”楚健说道。
在中国古代,有那么一群含着金勺子长大,因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先天优势成了大有作为的艺术家、收藏家。
他们是史上最任性、最土豪、最文艺的艺术收藏牛人,他们有个共同的身份——皇帝。
从千古一帝秦始皇开始,各种宝物应有尽有,读过阿房宫赋的人都应该清楚,各种奇珍异宝数之不尽。
唐太宗李世民喜爱收藏书画,尤其喜爱收藏王羲之的诗书字画,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据说他为了得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竟然忽视帝王之尊,以“特工卧底”的方式骗得,生前爱不释手,死后将其随葬。
后周世宗柴荣是“五代第一明君”一边忙着理家治国,一边开疆扩土,百忙之中还不忘搞点自己的小爱好——烧造瓷器。
“宋徽宗不仅书画双绝,而且特别喜欢收藏。他在位期间,广收历代文物、书画、青铜器和瓷器,并且根据他的这些藏品编写成了《宣和书谱》、《宣和书画》和《宣和博古图》三本书。”
根据《宣和画谱》和《宣和书谱》里的记载,这一时期的内府大概收藏有八千多件书画藏品。
“而且,为了体现皇家鉴藏,宣和内府对收藏的书画按特别的规格定式重新装裱,宋徽宗亲自题签,世称‘宣和装’,是中国书画最经典的装裱形式,并在其上七处特定位置钤印,世称‘宣和七玺’。”楚健娓娓道来。
七玺分别是:“御书”葫芦印、双龙印、“宣”“龢”连珠印、“政和”、“宣和”、“政”“龢”连珠印、“内府图书之印”九叠篆文大印。
“那不正说明这幅画是真的吗?”何大柱的脑子还没转过弯来。
“先听我说完,‘宣和七玺’一般不单用,它们会一起出现在一幅作品上,而且位置还有着严格的安排。”楚健跟他说。
其中,“御书”葫芦印,钤于卷前。双龙印有圆有方,通常在书法上用圆形印,在绘画上用方形印;右下角为“宣龢”连珠印;左上、左下用“政和”“宣和”;然后是“政龢”连珠印,“内府图书之印”。
宋徽宗赵佶对“宣和七玺”的使用极为考究且有严格固定,特别是在使用时,还总是小心翼翼地避开字画笔触,通常不会钤盖在作品的字迹上,也决会不四处乱盖。
这跟盖章狂魔乾隆有很大的区别。
要知道,乾隆那可是不管你的,只要他喜欢,他可以任意将印盖在作品的内容上。
也正是这种恶劣的行为,让后世的古字画修复专家对乾隆是咬牙切齿,估计都问候乾隆祖宗十八代了。
“这只是其一,并不是最重要的。”
“还不是最重要的?”
何大柱能问出这句话,说明他还没意识到真正的问题所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