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安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15章 太学生徐季宁,徐氏略记,缓安甫,御书屋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如果因为畏惧权势而屈服,那我岂不是愧对圣贤的教诲?又有何颜面立于天地之间呢?”
徐季宁的这番话,掷地有声,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震撼。就连那些平日里铁石心肠的狱卒们,也不禁对他的气节和坚定产生了敬佩之情。
在狱中,徐季宁并未放弃抗争。他与其他被关押的太学生相互鼓励,通过秘密传递书信的方式,与外界保持联系,继续揭露宦官集团的罪行。他们的行为得到了许多正直士大夫的支持,太尉陈蕃、司隶校尉李膺等大臣纷纷上书为太学生们鸣冤叫屈。在舆论的压力下,汉桓帝不得不释放了部分太学生,但徐季宁等人仍被禁锢乡里,终身不得为官。
被禁锢之后,徐季宁被迫离开了他曾经向往的官场,回到了颍川老家。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回到家乡的徐季宁,决定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他在家乡开设了一间私塾,吸引了许多有志于学习的年轻人前来求学。
在私塾里,徐季宁不仅教授学生们经史子集等传统学问,还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和人格。他常常教导学生们:“读书不仅仅是为了求取功名,更是为了明事理、担道义。在这个乱世之中,我们更应该坚守自己的本心,为正义而战。”
徐季宁的教诲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学生们。他们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显着的进步,更培养出了高尚的品格和强烈的家国情怀。这些学生们在日后的人生道路上,都以徐季宁为榜样,努力践行着他所传授的道理。
尽管徐季宁失去了进入仕途的机会,但他通过教育,将自己的学识和理想传递给了更多的人。他的故事在颍川流传开来,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佳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不断追求知识和正义。
后来,汉灵帝即位,宦官集团变本加厉,党锢之祸愈演愈烈,陈蕃、李膺等正直大臣相继遇害。徐季宁虽身在乡野,却时刻关注着时局的变化。他深知,自己的抗争或许无法改变大局,但他坚信,只要有人坚守正义,光明终会到来。
徐季宁的一生,是为正义而战的一生。他以一介书生之躯,挑战强大的宦官集团,虽历经磨难,却始终不改其志。他的事迹被载入史册,激励着后世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理想和正义前赴后继。他的精神,如同一面旗帜,在历史的天空中高高飘扬,彰显着中国古代士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与风骨。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