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轻取宛城,掌控贾诩
伟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章 轻取宛城,掌控贾诩,三国:智诱刘皇叔,军师乃神人,伟栋,御书屋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刘备现在的三千多嫡系部队驻扎在汝阴。
这一天,汝阴城外,两支兵马浩浩荡荡而来,每支都有万余人。
简雍先行入城,带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
“主公,大喜事!”
“刘辟和龚都收到您的书信后,都欣喜若狂,迅速收拾好各自的山贼物资,前来汝阴投奔您了!”
刘备凭借空间的力量,轻易获得了两万多精锐士兵。
“知汉,你真的……”
一时之间,刘备不知如何赞美张铭,只能不断地轻轻拍打张铭的肩膀,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张铭缓缓起身,深深鞠躬道:“恭喜主公,我们这就去接收这两万精兵吧。”
收编了刘辟、龚都及其两万余精兵,再加上他原有的三千嫡系部队,刘备的军队此时已接近三万人!
更重要的是,刘辟和龚都的手下有不少原是并州地区的百姓。
其中不乏雁门、定襄两地的人,这些人可以说是天生的骑士,自小就在马背上成长。
很快,刘备从中挑选出擅长骑术和射箭的人,组建了一支千人的骑兵队伍。
这支骑兵的主将是白马义从出身的赵云。
剩余的两百多名骑兵则成为刘备的卫队,他们的头盔上装饰着白色的鸟羽,作为标志。
这就是白毦精兵!
在汝阴停留了三天后,建安四年九月的第一天,整装待发的刘备军向平舆进发。
至于为何选择平舆,张铭微微一笑。
当然是为了给白毦精兵找一个合适的将领。
正如张铭所预料的那样,当他们经过平舆时,只有二十岁的陈到带领一百多名青壮年加入刘备的队伍。
“恭喜主公,又增添了一员猛将!”
而在见识过陈到与赵云的枪法对决后,众人对张铭的敬仰之情更甚。
“没想到军师不仅智谋超群,眼光也极为犀利。”
“没错,我怎么就没看出,这个叫陈到的年轻人,竟能在子龙手下支撑上百回合。来来来,跟我比划两下。”
“确实不简单,将来必成猛将,军师真是神仙啊!”
“……”
在愉快的气氛中,在张铭的推荐下,陈到成为了刘备护卫队以及白毦精兵的主将。
得到陈到后,刘备军的步伐加快,终于在九月中旬抵达宛城城东,安营扎寨。
二十章
大帐之内,关羽、张飞、赵云等将领皆聚首,请求出战!
“大哥,军师,这次就让我上阵吧!”张飞洪钟般的声音在帐内回荡。如今的宛城,张绣手下只有五千兵马,其中能战者不过两千。
唯有张绣的亲卫队,原西凉铁骑,还能勉强称得上精锐,但此刻也只剩下五百骑兵,这是张绣最后的倚仗。
“三弟,别急,先听听军师怎么说。”刘备抬起手,将领们的目光立刻转向张铭。
张铭微微一笑,轻摇羽扇。“一座孤立的城池,何须硬攻?”
“主公只需一封书信,晓以利害,劝张绣归降,何须刀兵相见?”他说得从容不迫。
张飞瞪大眼睛,难以置信。“又是写信?”他心底对张铭提及写信有些抗拒,这意味着又要错过一场战斗。
然而刘备却兴奋不已,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他梦寐以求的事。“这样也好,不过知汉,这信要怎么写呢?”
见到刘备已同意,将领们虽不甘心,但也只能接受。他们好奇,军师的信是否又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毕竟,张绣出身西凉军,性格倔强,说服起来恐怕不易。
刘备写完信后,看向文官群,正欲问谁愿去送信,张铭主动提议:“主公,最合适的人选是子龙。”
众人齐齐看向赵云,眼中满是疑惑。赵云也看向张铭,满脸惊讶。
张铭看向刘备,神色淡然:“张绣和子龙,同拜枪绝童渊门下,虽然未谋面,但从师兄弟关系来说,子龙算是张绣的师弟。”
众人闻言大吃一惊,没想到连这种细节张铭都清楚。
赵云很快证实了这一点:“主公,末将愿意前往。张绣确曾拜在我师门,但我在入门时,师兄张绣已出师,所以未曾见过。”
众人恍然大悟,确实,赵云是最佳人选。
营门外,赵云独自一骑,准备进城送信。临行前,张铭递给他一个锦囊,叮嘱道:“若遇贾诩阻挠,可打开锦囊,其中有应对之策。”
宛城府衙内,张绣神情尴尬。在他身侧,坐着一位威严的中年人,眉眼间透着霸气,此时双目微闭,平静地说:“将军不愿见,直接杀了便是,何须为难。”
张绣苦笑道:“文和先生可能不知,刘备派来的使者,竟是我的同门师弟。”
贾诩双目微睁,略显惊讶:“刘备军中有将军的师弟,那倒不妨见一见。”他话中带着一丝意外。
张绣仍有犹豫,接着疑惑道:“可是先生,您不是说最好的出路是投靠曹操吗?”
“若师弟苦苦相劝,我岂能轻易拒绝?这该如何处理?”他心中暗自纠结。
贾诩轻抚着胡须,平静地说:“将军不必担心,那个最后的难题,就交给我贾诩来处理吧。”
听到这话,张绣欣喜若狂,立刻起身出门迎接。
望着张绣匆匆离去的背影,贾诩沉思起来:“刘备这个信使,是无意之举,还是有意为之呢?”
不久之后,
张绣挽着一位年轻人走进厅堂,两人边走边笑,显得十分愉悦。这位年轻人正是赵云。
“来人,准备宴席,我要好好款待我的师弟!”张绣刚坐下,就吩咐下去,从宛城目前的情势来看,他的心情确实非常欢喜。
仆人正要前去安排,却被赵云拦住。
“师兄稍等,我现在代表主公出使,还是先处理正事要紧。”
“至于酒宴,我兄兄弟何时不能共饮呢?”
这句话说得很巧妙,张绣几乎脱口而出答应,好在贾诩适时地咳嗽了一声,才让张绣差点出口的话咽了回去。
“呵呵,这位将军怎么称呼?”贾诩抢先把问题抛出。
赵云拱手回应:“常山赵云,字子龙,敢问先生尊姓大名?”
“我是姑臧贾诩,刘皇叔的信,能否借我一阅?”
赵云愣住了,同时心中暗惊,没想到军师竟料中此事,确实有一位名叫贾诩的人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