缸子哥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1章 命运之旅,幕格的轮回,缸子哥,御书屋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康为民沿着那狭窄的林间小路前行,不足一小时,小路便到了尽头。衔接小路的是一条宽阔平坦的道路,由青石板铺设而成,大道上清晰可见频繁的车马过往留下的痕迹。
他行至交汇口,往右望去,透过飞扬的尘土,隐约能望见长安城宏伟的轮廓。那高大巍峨的城墙,在阳光的映照下闪耀着光芒,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悠久历史与昔日辉煌。
“这条由青石板铺就的道路,想必便是书中提及的官道了吧。”康为民心中暗自猜想。再瞧这官道上,行人如织,热闹非凡。有骑着高头大马的富贵公子,身后跟随着数名仆从,马蹄踏过,扬起阵阵尘土;有挑着担子的货郎,一边行走一边高声吆喝,担子上的货物种类繁多、琳琅满目;有结伴同行的文人墨客,手持折扇,谈笑间讨论着诗词歌赋。几个孩童相互追逐嬉戏,笑声清脆悦耳。一位老妇人坐在路边,出售着自己亲手编织的竹篮,眼神中流露出朴实与期待。还有一位云游至此的算命先生,正专注地为一位神色焦虑的路人指点迷津。
康为民被眼前的场景深深震撼,他未曾料到唐代的城市竟是如此繁华,尚未进城便已这般热闹,城内的景象想必更加令人期待。怀着满心的好奇与憧憬,康为民不由自主地踏上了官道,随着人流缓缓朝着长安城的方向行进。然而,很快他便发觉,自己这身与众不同的装扮引来了众多目光。有的人远远躲开,仿佛他是不祥之兆;有的人则好奇地凝视着他,那探究的眼神令他浑身不自在。继续前行一段路程,身边已有几个小孩围着他转起了圈圈。随着距离长安城越来越近,康为民清晰地看到城门口那两行腰间佩着刀的守卫,他们正仔细检查路人的行李。那明晃晃的佩刀让他心生畏惧,又想到苏老的劝诫,他心中不由得打起了退堂鼓。
康为民停下脚步,待身边那几位孩童陆续散去后,他拿出手机对着四周一阵猛拍,随后毅然掉头返回,再次踏上那林间的小路。此时四周已无人烟,他还是往林子里多走了一段距离,心里思考着回到现代的办法,最终他决定先尝试原来的口令。他停下脚步,深吸一口气,开始念道:“返回14……”还没等他念完眼前一道银光闪现,一个银色的光圈在他眼前浮现。他似乎对这个场景有些熟悉,这与他往昔在科幻影片中看到的传送门极为相似,那是一个散发着银色光辉的椭圆形光圈。康为民鼓足勇气走了进去,瞬间,他感觉自己仿佛被一股强大的力量牵拉,周围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
当一切重新清晰起来时,他发现自己回到了时光穿梭机的中心。康为民长舒了一口气,心中满是感慨与庆幸。他庆幸自己成功地从唐朝归来,也感慨这一趟奇妙的穿越之旅。
他伫立在时光穿梭机里,许久都无法平静。回想起在唐朝的所见所闻,那繁华的长安城、热闹的官道、形形色色的人物,都仿佛近在眼前。康为民深知,这是一次即将改变自己命运的旅程。
他回过神来,立刻意识到此地不宜久留,不能在时光穿梭机里过多停留。此时,天边已泛起了鱼肚白,天快要亮了。
他小心翼翼地摸了摸身上,带回来的那两块玉依然还在,这让他稍稍安下心来。接着,他悄无声息地潜回自己的房间。进入房间后,他赶忙掏出那两块玉,仔细端详起来。这一瞧,他发现这两块玉似乎增添了一些岁月的痕迹,转念一想,倒也正常,毕竟它们来自千年前的唐朝。想到这里,康为民不禁兴奋起来。
他满心期待着天亮,开始为明天做起规划。他想着尽快寻找一个机会前往之前去过的文物市场,将这两块玉出售,以换取一笔丰厚的财富。躺在床上,康为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脑海中思索着如何为下一次前往长安城做准备。
有了张雪莹的协助,林斌的工作轻松了不少。随着到岗人员的逐渐增多,林斌从以前事事都需亲自安排和管理,转变为现在只需管理几个项目经理即可,相比刚到当阳之时,他清闲了许多。再加上关玲在当阳坐镇,许多事情关玲只需动动嘴便能帮他解决,因此他愈发轻松。
项目的进展总体较为顺利,只是赵老板和老六他们前往规划局跑批文时,碰到了难题。负责批复的官员认为这个项目的水电设计方案史无前例,自己此前从未遇见过这种情况,所以不敢擅自批复,需要向上级请示。老六和赵老板无奈,只得回来向林斌和张雪莹汇报此事。他们也找过一些关系,但这件事情确实棘手,刚一开始就遭遇了这样的困难。
听完老六和赵老板的汇报,林斌面色沉重,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思索片刻后,他说道:“既然常规途径走不通,那我们就得另辟蹊径,寻找其他突破口。”张雪莹也点头表示认可:“没错,我们不能在一条路上困死,大家都发动自己的人脉,看看能否找到迂回的策略。”
张雪莹手托下巴,若有所思地说道:“或许我们可以邀请一些行业内的专家,为我们出谋划策,从专业角度为规划局提供一些理论支撑和依据,增强我们方案的说服力。”
众人纷纷表示赞同,于是又各自忙碌起来。老六和赵老板继续在人脉圈里探寻,林斌着手联系相关专家,张雪莹则咨询法务部门,准备从多方面攻克这个难题。
然而,尽管他们付出了诸多努力,事情却并未如预期般发展。相关专家给出的建议在规划局那里收效甚微,人脉关系也未能有效推动批文的审批,法务部门提供的支持也未能突破这个困境。
负责批复的官员对于这个项目的水电设计方案始终持谨慎态度,无论他们如何努力,官员依旧不愿意签字批准,反而开始有意拖延和推诿。
林斌和张雪莹无奈之下,只好将这个情况汇报给了慕道。慕道看到关玲还在当阳,便打电话与关玲商议此事。
关玲来到当阳这段时间,一直忙碌不停,每天不是到区委请人用餐,就是去市委活动打理。听了慕道的讲述,关玲信心满满地表示自己能够处理,但前提是要让自己参与到项目中来。听到关玲的这个要求,慕道没有直接回应。
二人挂断电话,慕道在手机上给关玲发送了一份文件,关玲打开一看,顿时羞愧得无地自容。那份文件是项目成立时的股东结构书,股东名单里不但有关玲的名字,而且她名下还有 10%的股权份额。
关玲没有像其他人一样通过常规途径解决问题,而是选择了走上层路线。她手中握有几千万的慈善基金,邀请当阳市长出来面谈。席间,她对当阳市长恩威并施,放言道:“自己的慈善基金可以支持当阳的一些公益慈善项目,可若是项目因批文问题在当阳无法推进,她便会将整个项目和慈善基金一同迁往别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