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两京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0章 学院筹建,扬帆远航,农医圣女:锦绣福妃传,半两京墨,御书屋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苏锦绣仔细翻看,满意地点点头:"很好,既保留了传统农医之道的精华,又加入了新的技术理念。不过,我觉得还可以增加一些实验课程。比如药材栽培的实践环节,要让学生们真正掌握从种植到采收的全过程。"

"娘娘说得对,"王太医深以为然,"医药本就源于农事,两者相辅相成。这样的培养方式,可以说是开创了先河。"

接下来的日子里,苏锦绣带着建设团队马不停蹄地工作。她亲自参与设计每一处建筑的布局,反复推敲教学设施的配置。在她的坚持下,学院不仅要建设标准的课室,还要配备专门的实验室和育种园。[继续补充]

"这些实验室里要准备完整的器具。"她对负责采购的官员详细解释道,手指着清单一项项核对,"量具、农具、育种工具,一样都不能少。学生们要学会使用这些工具,才能掌握真正的技术。"看着密密麻麻的清单,采购官不禁咋舌,但见苏锦绣坚定的眼神,也只得认真记下。

为了招募优秀的师资,她派人走访各地名家,同时从农院和太医院挑选有教学经验的人才。每一位候选教师都要经过她的亲自面试。她不仅考察他们的专业知识,更看重他们的教学热情和责任心。那些在推广站表现突出的技术骨干,也被她请来担任实践课程的教师。

"你们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多年,这些实践经验比任何书本都珍贵。"她对这些来自民间的老师说,让他们倍感温暖和自豪。

在第一次师资培训会上,凤仪宫内座无虚席。苏锦绣站在众人面前,郑重地说:"教书育人是一个很神圣的职责。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你们要记住,站在你们面前的每一个学生,都可能是未来改变一方百姓生活的希望。"

这番话让在座的教师们深受触动。一位年迈的农技专家甚至激动得老泪纵横:"老朽活了大半辈子,没想到还能有机会为国家培养人才。"

消息传出后,各地纷纷递来申请,要求派人来学习。苏锦绣特意在招生章程中注明:"不限门第,唯才是举。"这一条规定在当时掀起不小的波澜。她要打破传统科举的束缚,让真正有志于农业的人才脱颖而出。

"娘娘,有些官员说这样会冲击科举制度。"周伯有些担忧地报告。

苏锦绣却胸有成竹:"农业学院和科举取士是两条不同的路。我们培养的是专门的农业人才,这不仅不会冲击科举,反而能够补充朝廷治理的短板。"

然而,就在学院筹建如火如荼之际,朝中保守派却开始发难。礼部尚书在朝会上当面质询:"此举改变祖制,有违科举之道!况且让寒门子弟与贵族子弟同堂而学,恐怕有违礼法。"

面对质疑,苏锦绣早有准备。她站在朝堂之上,声音清晰而坚定:"臣妾要问诸位大人,可曾见过农民在田间挥汗如雨的辛苦?可知道一粒粮食从种下到收获要经历多少艰辛?农为国本,粮乃民生所系。培养农业人才,正是为了让百姓都能吃饱饭,让国家更加富强。"

她的话让在场的大臣们陷入沉思。接着,她拿出一份详细的数据,展示了推广站实施新农法后的显着成效。这些实实在在的数字,比任何争辩都更有说服力。

最终,在皇帝的支持下,反对声音渐渐平息。学院的建设工程加快推进,眼看就要竣工。每天,苏锦绣都要亲自去工地查看进度,确保每个细节都符合要求。她的裙摆常常沾满尘土,但她毫不在意。

"娘娘,您看这实验田的灌溉系统设计得如何?"工程总管请她指导,擦着额头的汗水。

苏锦绣蹲下身,仔细检查了水渠的走向,又算了水流的坡度。她的手指在泥土上划过,精确地计算着每一个数据:"很好,不过这里的渠道最好再加宽一些,方便学生实习时操作。另外,注意水渠的深度要均匀,这关系到灌溉的效果。"

工地上的工人们都惊叹于这位贵妃娘娘的专业知识。有人偷偷议论:"听说娘娘小时候就在田间长大,难怪懂得这么多。"苏锦绣听到后只是淡淡一笑,没有解释。

眼看着一座座建筑拔地而起,一个现代化的农业学院雏形渐渐显现。苏锦绣站在半成的教学楼前,望着远处繁忙的工地,夕阳的余晖为她的身影镀上一层金色。她的心中充满期待,又带着一丝感慨。

前世在农业科技院的点点滴滴浮现在眼前:实验室里的日日夜夜,试验田里的汗水,与同事们争论技术细节的场景...如今,她要把这些宝贵的经验带到这个时代,为大衍朝培养出真正的农业人才。

"娘娘,"巧儿轻声提醒,"天色不早了,该回宫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黑月光她满口谎言

酒肉僧

从射雕开始

进化世界

真千金断亲后,豪门全家哭疯了

是符不是祸

钦天除妖师,大明穿越二十一世纪

木子青仙

穿越母系氏族,我带族人致富

炮灰没有回忆

征伐天下

披甲莽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