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两京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7章 丰收盛景,农医圣女:锦绣福妃传,半两京墨,御书屋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无异于给农业改革吃了一颗定心丸。科举取士是大衍最重要的选官制度,农学入科意味着朝廷对农业的高度重视,也意味着农学院的地位得到官方认可,前景更为广阔。

礼部官员离开后,苏锦绣和赵元山长商议下午皇帝视察的安排。突然,周伯匆匆赶来,凑到苏锦绣耳边低声道:"娘娘,探子传来消息,盐帮的人确实活动频繁,似乎在农学院附近潜伏。属下已经加派人手,暗中保护。"

苏锦绣眉头微蹙,低声吩咐:"加强戒备,但不要打草惊蛇。等皇上视察时,你亲自带人护卫。若有异动,务必先保证皇上安全。"

周伯领命而去,苏锦绣则转向赵山长,语气平静地说:"山长,下午皇上视察,一切照常进行,但要加强安全措施。让学生们都留在指定区域,不要随意走动。"

赵元虽有疑惑,但也明白事态严重,立刻点头应下:"遵命,娘娘。我这就去安排。"

接下来,苏锦绣又视察了稻米加工区、粮仓和种子库,确保一切都准备妥当。在粮仓中,她看到了堆积如山的新稻,满仓的粮食是最有力的证明,足以打消任何对改革效果的质疑。

回到农学院主院,苏锦绣正好遇到一队官员模样的人在参观。赵元介绍说,这是从各地前来学习的地方官员,听闻农学院的新品种丰收,特地前来取经,希望能将成功经验带回本地区推广。

其中一位官员上前行礼:"在下南阳知府李成,特地前来求教。我南阳地区常年旱情,百姓苦不堪言。听闻娘娘这里的抗旱稻如此神奇,特来求取种子和技术,望娘娘慷慨相助!"

另一位官员也说道:"下官扬州知府,我扬州虽地处江南,水源充足,但也有改良品种的需求。尤其是娘娘研发的抗虫稻,对我们地区极为适用。"

苏锦绣看着眼前这些迫切希望学习新技术的官员,心中欣慰不已。农业改革的推广已经从单纯依靠朝廷命令,逐渐转变为地方自发的学习热潮,这是最理想的状态。

"诸位有此心意,是百姓之福。"苏锦绣微笑着说,"农学院已经准备了各地适用的品种和技术资料,诸位可以向赵山长索取。若有条件,建议各地派人来农学院学习一段时间,掌握核心技术后再回去推广,效果会更好。"

各地官员连连称是,对农学院的慷慨分享表示由衷的感谢。

正当众人交谈甚欢时,一位学生急匆匆跑来:"报——天水府的官员带着当地农户代表到了,说是要向娘娘汇报推广成果!"

苏锦绣有些惊讶,天水府位于西北,是最早试点推广新农法的偏远地区之一,距京城有千里之遥,一来一回需要数月时间。当地官员不辞辛劳前来汇报,足见农业改革的影响力已经扩展到了遥远的边陲。

不多时,天水府的官员带着几位农户代表来到了农学院。这些从西北千里迢迢赶来的人,风尘仆仆,但眼中闪烁着掩不住的喜悦。

"下官天水府推官张敬,拜见娘娘!"为首的官员恭敬地行礼,"我等不辞千里而来,就是要亲自向娘娘汇报喜讯,并当面致谢!"

苏锦绣连忙回礼:"张大人远道而来,辛苦了。不知天水府推广情况如何?"

张敬兴奋地说道:"回娘娘,简直太成功了!我天水府常年干旱,往年粮食只够百姓吃七八个月,剩下时间要靠朝廷救济。今年用了农学院的抗旱稻和节水灌溉法,竟然有了大丰收!全府粮食不仅够百姓一年吃用,还有余粮可以储备!"

他转身指向身后的农户代表:"这几位是各县的农户代表,特地请他们跟我一起来,让他们亲口向娘娘道谢!"

一位瘦高个的中年农民上前,双膝跪地:"小民叩谢娘娘救命之恩!若不是娘娘的新稻种,小民一家早就饿死了!"

"快起来,不必多礼。"苏锦绣连忙扶起那农民,询问道:"你们那里种的是哪种抗旱稻?收成如何?"

农民起身,激动地答道:"是'旱优一号',虽说不如'旱优三号'那么高产,但在我们那种干旱地方,已经是奇迹了!往年地里种的粮食,十年有八年要被旱死,有收成的年份亩产不过百来斤。今年用了这新稻种,亩产竟有两百多斤!娘娘啊,这可是救命的粮食啊!"

另一位老农也上前道:"俺们那里用了农学院教的梯田蓄水法,灌溉效率高了许多。加上新稻子不怎么怕旱,今年虽然少雨,但收成却是十年来最好的!"

张敬补充道:"不仅如此,农学院派去的学生还教会了当地人如何改良土壤,如何防治虫害。明年我们准备再扩大种植面积,争取把全府所有适合的地方都种上抗旱稻。"

他从袖中取出一封折子,双手呈上:"这是我们天水府十二县联名上奏的折子,请求在府城设立农学院分院,培养本地的农技人才。我们愿意出地皮和部分经费,只求娘娘能够支持!"

苏锦绣接过折子,心中一片温暖。远在千里之外的偏远地区,百姓和官员都已经深切体会到了农业改革的好处,并主动要求加入推广的行列,这是改革最大的成功。

"张大人和乡亲们的心意我收到了。"苏锦绣微笑着说,"分院建设正是我们下一步的重点。回去告诉天水的百姓们,明年春天,农学院分院一定会在天水府开班授课!"

听到这个答复,张敬和农户们喜不自禁,连连跪地叩谢。苏锦绣扶起他们,又详细询问了西北地区的具体情况,了解当地的土壤、气候特点,为进一步改良品种做准备。

正当交谈间,内务府的宫女前来禀报:"娘娘,皇上的銮驾已经出发,预计一个时辰后抵达农学院。"

苏锦绣闻言,立即整肃仪容,吩咐众人做好最后准备。她转向巧儿:"去准备一下,我要换一身朝服迎驾。"

站在农学院的高处眺望,金色的稻浪在阳光下起伏,一派丰收盛景。远处,无数农户正在田间劳作,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苏锦绣心中满是成就感,她深知,这不仅仅是粮食的丰收,更是改革路上的重大突破,是农学院全体师生辛勤付出的结晶。

为了这一刻,她在空间里不知研究了多少种子,做了多少次试验,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如今,成果终于初步显现,令人欣慰的不仅是丰收的粮食,更是那些因此而改善的生活,那些不再饥饿的百姓。

"农业乃国之根本,民之命脉。"苏锦绣轻声自语,目光坚定而明亮,"我要让大衍的土地上不再有饥荒,让每一个百姓都能吃饱饭、过好日子。这才是真正的'农桑立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黑月光她满口谎言

酒肉僧

从射雕开始

进化世界

真千金断亲后,豪门全家哭疯了

是符不是祸

钦天除妖师,大明穿越二十一世纪

木子青仙

穿越母系氏族,我带族人致富

炮灰没有回忆

征伐天下

披甲莽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