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太子病榻风云起,权柄初握暗潮生
百舸击长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01章 太子病榻风云起,权柄初握暗潮生,大明:反骨皇孙,老朱天天破防!,百舸击长空,御书屋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朱雄英恭敬地行礼谢恩,心中暗喜。朱允炆站在一旁,面色阴沉,眼中闪过一丝怨毒的光芒。
科举改革试点很快在南京、杭州等地启动。朱雄英亲自督导,确保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他保留了传统的经义试题,同时增设了算学、农学、水利、兵法等实用学科的考试。考生可以选择传统路径,也可以选择新增的实用学科路径,甚至可以两者兼修。
这一灵活的方案,既照顾了传统科举的支持者,又给那些有实学才能的人提供了出路。很快,越来越多的年轻才俊被这一新型科举所吸引,纷纷投身于实用学科的学习中。
半年后,第一批通过新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人才崭露头角。他们中有精通算学的财政人才,有研究农作物的农学专家,有设计水利工程的能手,还有精通兵法的军事奇才。这些人被分配到朝廷各部门任职,很快展现出非凡的才能,为国家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朱元璋见此情形,龙颜大悦,当众表扬朱雄英的远见卓识。他宣布将科举改革推广至全国更多地区,并亲自颁布诏书,详细阐述了改革的意义和目标。
\"国之兴衰,系于人才。科举取士,当与时俱进。保留传统之精华,吸纳新知之活力,方能为国家选拔真正有用之才。\"朱元璋的诏书掷地有声,赢得了朝野上下的广泛认同。
朱允炆见此计无法得逞,面色铁青。他暗中召集心腹,密谋新的对策:\"雄英此举已得皇祖父首肯,正面对抗已无可能。我等须另觅良机,暗中布局,方能有所作为。\"
他的心腹低声问道:\"殿下有何良策?\"
朱允炆眼中闪过一丝阴狠:\"听闻北方边境又有异动,这或许是个机会。此外,雄英近来与一些商贾走得太近,这也是个可以利用的把柄。我们要多管齐下,寻找他的弱点和破绽。\"
春日的阳光温暖而明媚,洒在皇宫的每一个角落,然而东宫内却弥漫着一股凝重的气氛。太子朱标已经三日未能上朝,宫中侍从来往匆忙,御医们面色凝重地进进出出。
朱雄英站在父亲的床榻前,心情沉重。朱标面色苍白,额头微微渗出汗珠,呼吸虽平稳却明显有些虚弱。
\"父亲,您感觉好些了吗?\"朱雄英轻声问道,声音中难掩担忧。
朱标微微摇头,艰难地开口:\"不必担心,只是有些乏力。这几年来操劳过度,想必是累积下来的疲乏。休养些时日便好。\"
朱雄英知道,父亲的情况恐怕比表面看到的更严重。昨日御医会诊后,那忧心忡忡的表情已经说明了一切。
\"太孙殿下。\"一名内侍匆匆进来,躬身行礼,\"陛下宣您立即去养心殿。\"
朱标挣扎着要起身,却被朱雄英轻轻按住:\"父亲安心休养,孩儿去见祖父。\"
养心殿内,朱元璋面色凝重,看到孙儿进来,立刻问道:\"太子情况如何?\"
\"回祖父,父亲身体虚弱,御医说是积劳成疾,需长期调养。\"朱雄英如实回答。
朱元璋叹了口气,站起身来在殿内踱步:\"太子自幼体弱,这些年来日理万机,操劳过度。朕早该为他减轻些负担。\"他转向朱雄英,目光坚定:\"雄英,你已成年,又有军功和政绩在身,朕决定让你暂代太子部分政务,以减轻你父亲的负担,直到他康复为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