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黑海风云下的权力角逐
天智在乌克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45章 黑海风云下的权力角逐,穿越1836年泽许公国的崛起,天智在乌克兰,御书屋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法国军队在路易·德·蒙塔涅中将的率领下,采取灵活的游击战术。他们派出小股部队,穿插到俄军后方,破坏补给线,袭击零散的俄军部队,搞得俄军后方一片混乱。
俄罗斯帝国的库图佐夫指挥军队顽强抵抗,利用地形优势构筑防线,与联军展开激烈的拉锯战。双方在每一寸土地上都展开了激烈争夺,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不绝于耳。
7 月,战争陷入战略相持阶段。双方在多个战场上陷入胶着状态,每一次进攻和防御都伴随着巨大的伤亡。
泽许王国联军虽然在装备和战术上有一定优势,但俄罗斯帝国军队凭借本土作战的熟悉和顽强的战斗意志,始终坚守防线。
阿尔弗雷德·冯·施密特元帅意识到,这样的僵持局面不利于联军。他召集英法两国将领商议对策:“我们不能再这样消耗下去,必须找到破局之法。”
詹姆斯·格雷厄姆上将提出:“我们可以尝试切断俄军的补给线,削弱他们的战斗力。只要他们后勤出现问题,防线必然会出现漏洞。”
路易·德·蒙塔涅中将则建议:“集中三国的精锐力量,对俄军防线的关键节点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总攻,一举突破他们的防线。”
经过深思熟虑,联军决定双管齐下。一方面,派遣精锐的特种部队深入敌后,破坏俄军的补给线;另一方面,秘密集结优势兵力,准备对俄军防线的一处重要据点发动总攻。
8 月,联军的特种部队发挥了巨大作用。他们身着伪装,趁着夜色潜入俄军后方,对俄军的补给线展开了一系列破坏行动。
他们炸毁了多座桥梁,截断了运输车队,烧毁了粮草仓库。俄军的后勤补给陷入了严重困境,前线部队的弹药和粮食供应不足,战斗力受到极大影响。
与此同时,联军在前线集中优势兵力,对俄军防线的一处关键据点发动总攻。泽许王国的炮兵部队对据点进行了长达数小时的猛烈炮击,将据点周围炸得一片狼藉。
随后,英法联军的步兵在坦克的掩护下发起冲锋。经过激烈的战斗,联军终于突破了俄军的这一关键防线,打开了一条通往内陆的通道。俄罗斯帝国军队被迫收缩防线,局势开始对联军有利。
9 月,趁着俄军防线出现漏洞,泽许王国联军全面推进。阿尔弗雷德·冯·施密特元帅指挥联军迅速扩大战果,向俄罗斯帝国纵深挺进。
英国军队在詹姆斯·格雷厄姆上将的带领下,沿着海岸线快速推进,接连占领了多个重要港口城市。这些港口城市的沦陷,进一步切断了俄罗斯帝国的海上补给线。
法国军队在路易·德·蒙塔涅中将的率领下,向内陆山区进发。他们克服了地形复杂、道路崎岖等困难,击败了俄军的多次阻击,逐渐深入俄罗斯帝国腹地。
泽许王国军队则作为中路主力,直逼敖德萨。在联军的强大攻势下,敖德萨的俄军守军陷入了重重包围。
10 月,经过数周的围攻,泽许王国联军终于攻克敖德萨。这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城市落入联军手中,标志着俄罗斯帝国在黑海地区的防线被彻底撕开。
国王林泽许得知敖德萨被攻克的消息后,十分欣慰。他亲自来到敖德萨,慰问参战的将士:“你们都是泽许王国的英雄!是你们的英勇奋战,让我们的旗帜在这片土地上飘扬!”
俄罗斯帝国军队在敖德萨的失利后,士气受到严重打击。库图佐夫不得不重新调整防线,将主力部队撤回克里米亚半岛,试图凭借半岛的地理优势进行最后的抵抗。
11 月,泽许王国联军乘胜追击,向着克里米亚半岛进军。此时的克里米亚半岛已经成为俄罗斯帝国在黑海地区最后的堡垒,俄军在半岛上加强了防御工事,构筑了坚固的防线。
联军在半岛外围遭遇俄军的顽强抵抗,多次进攻都未能取得明显进展。阿尔弗雷德·冯·施密特元帅再次召集将领们商讨对策。
“俄军在半岛上的防御十分坚固,正面进攻代价太大。”詹姆斯·格雷厄姆上将说道。
路易·德·蒙塔涅中将提出:“我们可以尝试从半岛的侧翼登陆,迂回包抄俄军防线。”
经过仔细研究,联军决定采纳这一方案。他们秘密调集舰队和登陆部队,准备在克里米亚半岛的侧翼发动突袭。
12 月 25 日,圣诞节的这一天,在纷飞的大雪中,泽许王国联军的登陆舰队悄悄驶向克里米亚半岛的侧翼。
“保持安静,不要暴露目标!”舰队指挥官低声下令。登陆艇在夜色和大雪的掩护下,缓缓靠近海岸。
当登陆艇接近海滩时,俄军的了望哨才发现联军的行动。“敌军登陆!”警报声瞬间响起。
但为时已晚,联军士兵迅速跳下登陆艇,向岸上冲去。经过短暂而激烈的交火,联军成功突破了俄军在侧翼的防线,建立了登陆场。
随后,更多的联军部队源源不断地登陆,向内陆推进。俄罗斯帝国军队虽然进行了顽强抵抗,但在联军的强大攻势下,逐渐败退。
12 月底,泽许王国联军成功在克里米亚半岛站稳脚跟,标志着这场战争取得了重大胜利。俄罗斯帝国在这场战争中不敌泽许王国联军,不得不面临领土和战略上的重大调整。而泽许王国及其盟友在这场战争中的胜利,也将深刻改变欧洲的政治和军事格局,为未来的国际关系带来新的变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