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公孙硕入并州为官
四王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83章 公孙硕入并州为官,玄幻,我乃长生伏妖大帝,四王爷,,御书屋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时光如白驹过隙,朝堂上持续多日的激烈争论终于尘埃落定。
一道圣旨如同一颗巨石,重重砸下——公孙家牵头重建并州,并州刺史由公孙家子弟担任。
不仅朝堂不会另行派遣官员,公孙家还被赋予了并州的官员任免大权。
乍一看,公孙家似乎在这场博弈中占尽了便宜,风光无限。
然而,明眼人都清楚,这背后实则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公孙家此番无疑是踏入了一个深不见底的泥潭,极有可能赔得血本无归。
并州,这片历经战火、疫病肆虐的土地,早已千疮百孔,宛如一个病入膏肓的巨人,想要让它在短时间内恢复生机,谈何容易?
即便耗费十年八年,也未必能有显着成效。
更让人寒心的是,圣旨中对于朝廷的支援只字未提,既没有提及会拨发多少粮食、银钱,也未说明会提供多少物资。
其他几个世家倒是迅速行动起来,很快将物资送到了公孙家。
可当公孙家人看到这些物资时,心中满是苦涩。数量稀少的物资,质量更是参差不齐,这分明是在打发叫花子,充满了敷衍与轻蔑。
公孙家并非没有想过向其他世家求助,这些日子,公孙家的人在洛阳城四处奔波,拜访亲朋旧友,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支持。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的一击。
那些往日里称兄道弟、关系密切的人,如今看到公孙家的人,就如同看到瘟神一般,纷纷紧闭府门。无论公孙家的人如何请求,他们都坚决不见。
究其原因,不过是朝堂之上的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曾经的清流领袖公孙家,如今已风光不再,新的清流领袖已然诞生。
公孙康虽然官职上升了一步,成为了太子少保,但这个职位看似光鲜,实则没有多少实权,仅仅是东宫的属官罢了。
在大晋朝的历史上,太子能够顺利登上皇位的寥寥无几,进入东宫,就如同参与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豪赌。
而且,太子少保这一职位,远不如之前的礼部尚书。
礼部尚书好歹还能凭借职务之便,在朝堂上对各种事务发表意见,甚至可以对他人进行批评指责。
但太子少保呢,主要职责仅仅是规劝太子,在朝堂上缺乏足够的话语权,在太子的东宫里,也难以真正发挥影响力。
真正在朝堂上拥有话语权的,是那些手里有钱、有粮、有百姓支持的世家,或是手握军权的武勋世家,以及那些掌握着实际权力的朝堂重臣。
而像公孙家这种逐渐失去权力、只能靠言语表达观点的家族,无论在何时,都不得不低人一等。
公孙康的书房内,烛火摇曳,将他的身影拉得又长又瘦。他眉头紧锁,凝视着手中的圣旨,脸上满是无奈与不甘。
这些天的遭遇,让他深刻地感受到了世态炎凉,人心冷暖。曾经的盟友纷纷倒戈,往日的荣耀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
“父亲,我们该怎么办?”公孙康的儿子公孙逸走进书房,一脸忧虑地问道。他年轻的脸上,写满了对未来的迷茫和担忧。
公孙康长叹一声,缓缓放下圣旨,说道:“如今局势艰难,但我们公孙家不能就此放弃。并州虽然是个烂摊子,但也是我们的机会。只要我们能在那里做出一番成绩,就有可能挽回局面。”
公孙逸皱了皱眉头,疑惑地说:“父亲,可朝廷不提供支援,其他世家又如此敷衍,我们拿什么重建并州?”
公孙康目光坚定,沉声道:“靠我们自己!我们公孙家世代传承,并非没有底蕴。而且,并州百姓渴望安宁,只要我们真心为他们着想,就一定能得到他们的支持。”
然而,公孙康心里清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如登天。
在这个权力至上、利益为先的时代,想要在没有足够支持的情况下重建并州,无疑是一场艰难的战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