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兴松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48章 周永健结婚,过去的五十年,郑兴松,御书屋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他虽在极力用客观的语气去讲述,但难免显出许多向往。
说到国内的情况时,他总是欲言又止。
强大了什么都是对的,会被无数人学习效仿。
至于会不因此而强大则很难说。
弱小了干什么都是错的,连呼吸空气都是一种错误,被认为在污染空气。
许多人甚至把错误怪到了自己的祖宗头上,说他们留下的全是垃圾与糟粕。
周兴国并没有听出来那么多,但确实让他了解许多原来不曾知道的东西。
特别是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
让很多人喜欢这个老师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他经常教大家写诗,有现代诗,也有古体诗和绝句。
他自己会时不时来一首。
写诗很快在全班抛起一股热潮,周兴国时不时也会来上一首。
这个春节,回家散糖打烟的更多了。
因为刘爱国的带头,这个院子也形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在外面挣到钱的,都会挨家挨户转一圈。
就是有的本人并不想这样干,他的父母也会让他这样做。
有的实在不愿意去的,父母会帮他们完成。
那些人不愿去的,是因为见了外面的繁华,别人的富有,自己挣这点根本不值得炫耀。
但父母不这样认为,不去炫耀一下,那不是如锦衣夜行。
这对找媳妇也是有利的。
当然也有很多人没有挣到什么钱,则只好偷偷躲在家里,不好意思出门。
生怕别人问起:“今年挣了多少钱啊”?就如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被别人问到成绩一样难受。
刘裕文仅出去半年,也没有挣到钱,选择了留在工地。
和他一同守工地还有一个钢筋工师父,都是一个省的,但是来自于不同县。
手艺这东西也讲地域性,有的一个村一个是砖工,挣到了钱,往往带出一大批砖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