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朝堂局势
所愿皆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1章 朝堂局势,今世,为生民立命,吾万死不辞!,所愿皆安,御书屋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燕国朝堂之上,气氛凝重。一众文官心怀鬼胎,巧立名目,妄图提高税收。
为首的文官李大人,眯着一双精明的眼睛,拱手向燕王进言道:“王上,如今国家开支日益增大,臣以为当适当提高税收,以充盈国库。”他的声音沉稳,却透着一股急切,那微微上扬的嘴角似乎隐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
燕王眉头微皱,尚未表态。一旁的王大人立刻附和道:“李大人所言极是,如今边境局势紧张,军备所需甚多,提高税收实乃当务之急。”他边说边点头,眼神中流露出对李大人提议的坚定支持。
其他文官也纷纷点头称是,看似为国忧心,实则各怀私利。他们交头接耳,小声议论着,仿佛这提高税收之事已是板上钉钉。
在这看似一致的声音中,有一位年轻的文官林大人,心中却充满了忧虑。他紧紧攥着手中的笏板,眉头深锁。他深知百姓生活本就不易,若再提高税收,必将民不聊生。他几次欲开口,却又在看到那些位高权重的大人时,犹豫地咽下了到嘴边的话。但内心的良知不断催促着他,让他在这朝堂之上,如坐针毡。
燕王坐在朝堂的龙椅上,眼神却空洞无神,心思全然不在这朝政之事上。底下文官们巧立名目提高税收的争论,他仿佛充耳不闻。他的目光游离,似乎还沉浸在昨夜后宫的纸醉金迷之中。
身旁的太监小心翼翼地观察着燕王的神色,心中暗自叹气。燕王沉迷于酒色声乐,对国家大事愈发不上心。那太监低垂着眼帘,脸上满是无奈与担忧。
有时,大臣们的奏报还未说完,燕王便不耐烦地摆摆手,示意退下。甚至有几次,燕王在朝堂上昏昏欲睡,引得群臣面面相觑,却又不敢多言。那尴尬的沉默中,弥漫着对燕王的失望与无奈。
后宫的莺歌燕舞、美酒佳肴似乎比这江山社稷更能吸引燕王的注意。他夜夜笙歌,沉醉不知归路。国家的忧患、百姓的疾苦,在他心中渐渐变得无足轻重。
就在文官们争论不休之时,武将们早已怒不可遏。
为首的武将赵将军,身材魁梧,虎目圆睁,他猛地向前踏出一步,大声吼道:“荒唐!提高税收?百姓们本就苦不堪言,你们这群文官只知在朝堂上巧言令色,可曾了解民间疾苦?”他的声音如洪钟般响亮,震得朝堂上的梁柱似乎都微微颤抖。
身旁的孙校尉也紧握拳头,咬牙切齿地说道:“边境的战士们浴血奋战,为的是保家卫国,让百姓安居乐业。你们却想着从百姓身上搜刮钱财,简直是丧心病狂!”他的双目喷火,仿佛要将那些文官们吞噬。
其他武将们纷纷附和,有的气得满脸通红,有的怒目而视,恨不能立刻冲上去与文官们理论一番。整个朝堂瞬间被武将们的愤怒所充斥,气氛愈发紧张起来。
燕王被武将们的怒吼猛地一惊,从恍惚中回过神来。他先是一愣,脸上闪过一丝不悦,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
他皱起眉头,目光扫过愤怒的武将们,冷冷地说道:“吵吵嚷嚷,成何体统!”声音中带着几分威严,却又显得底气不足。
然而,看到武将们依旧怒容满面,燕王心中又不免有些发虚。他轻咳一声,试图缓和气氛:“此事容后再议,都先退下吧。”说罢,便匆匆起身,在太监的搀扶下离开了朝堂,留下一众大臣面面相觑。
燕国的未来,在燕王的无心朝政中,变得愈发扑朔迷离。阴霾笼罩着这片曾经繁荣的土地,仿佛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而人们却在这黑暗中,无助地等待着那一丝曙光。
在遥远的天水镇,人们依旧过着往日平静的生活,对于朝堂之上发生的一切还一无所知。
镇子里,晨曦透过薄雾,洒在错落有致的屋舍上。农夫们早早地扛着农具,走向田间,准备开始一天的劳作。孩子们在街头巷尾嬉笑玩耍,清脆的笑声在空气中回荡。
集市上,吆喝声此起彼伏,商贩们忙碌地招呼着顾客,新鲜的蔬果、精美的手工艺品琳琅满目。
老人们坐在门前的石凳上,晒着太阳,讲述着古老的故事。
铁匠铺里,火星四溅,铁匠师傅正专心打造着农具。
学堂里,传出朗朗的读书声,夫子认真地教导着学生们。
在这个宁静的小镇,人们还未感受到朝堂风云变幻带来的影响,依旧沉浸在简单而充实的生活中。然而,这份平静还能持续多久。
年关将至,天水镇迎来了杀年猪的热闹时刻。
清晨,天还未大亮,农家小院里就已经热闹非凡。几个壮实的汉子摩拳擦掌,准备大显身手。猪圈里,肥壮的年猪似乎预感到了什么,不安地哼哼着。
众人齐心协力,将年猪从猪圈里拖了出来。年猪拼命挣扎,发出凄厉的叫声,但最终还是被按在了案板上。
经验丰富的屠夫手起刀落,年猪渐渐没了动静。随后,滚烫的热水被浇在猪身上,人们开始刮毛、开膛破肚。
孩子们好奇地围在一旁,既有些害怕,又忍不住想看。女人们则忙着准备接猪血、清洗内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