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零二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明朝那些事51《煤山槐树缢鬼》,九州民间志,一分零二秒,御书屋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可牌子挂上去没多久,住在附近的老百姓就发现,每到三更天,槐树下就会出现两个人影,一个穿明黄衣,一个穿灰布衫,围着树转圈。有人胆大,躲在石头后面看,听见穿黄衣的人说:“承恩啊,当年朕不该迁了张居正的坟,要是张先生还在,或许能多撑几年。”穿灰布衫的就叹气:“陛下当年要是不杀袁崇焕,辽东的兵也不至于散了心。”说着说着,两个人影就抱头痛哭,哭得槐叶沙沙响,落了一地白。

乾隆年间,有个姓周的书生在槐树下读书,夜里遇着个穿宫装的姑娘。姑娘手里拿着半块玉佩,说自己是崇祯朝的宫女,当年在坤宁宫当差,皇后娘娘上吊前,把这块玉佩给了她,让她逃命。“后来我跟着难民出了京,嫁了个卖豆腐的汉子,”姑娘摸着玉佩上的龙纹,“可每到清明,就梦见槐树底下有人喊‘国破了,家亡了’,醒来枕头都是湿的。”书生问她为什么来找自己,姑娘说:“槐树底下的鬼魂们,都等着有人把前朝的事记下来,免得后世说皇上是个昏君。”

到了道光年间,煤山的槐树已经老得不成样子,树干中间空了个洞,能钻进个七八岁的孩子。有回暴雨,雷劈中了槐树,烧了半棵树,可剩下的半棵还活着,第二年春天又冒出新芽。住在附近的老人说,这是皇上的魂灵不散,护着槐树呢。那会儿有个走街串巷的说书人,姓王,自称是王承恩的后人,常在槐树下讲古,说他祖上托梦,让他把崇祯帝临终前的话记下来:“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说得听书的人都掉眼泪,连槐树枝上的鸟都不叫了。

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进了京,烧杀抢掠,煤山也遭了殃。槐树剩下的半棵树被砍了,说是要拿回去当柴烧,可刚锯断树干,就见树心里渗出红水,跟人血似的,吓得洋鬼子扔下锯子就跑。后来有人把剩下的树桩子刨了,却在底下发现个铁盒,里面装着半卷残破的《明宫词》,字迹已经模糊,可还能看出“煤山槐叶冷,君王带血啼”这两句。

民国初年,有个叫柳如是的女学生,在煤山遗址上看见半截槐树桩,上面还拴着半截生锈的铁链。她蹲下来摸了摸,突然听见有人在耳边说:“姑娘,帮我给后世带句话,就说崇祯十七年的煤山,槐树开花的时候,皇上的白绫是绣着龙纹的,王公公的鞋上补着七个补丁,他们不是昏君奸臣,是把自己赔给了一个烂了根的王朝。”柳如是抬头看,四周没人,只有一阵风过,槐树桩上的青苔动了动,像是有人点了点头。

如今再去煤山,槐树早没了踪影,只留块石碑,刻着“明思宗殉国处”。可老北京的胡同里,上了年纪的人还会说,每到阴天下雨,煤山那地界儿,还能听见有人叹气,带着槐树的苦香。有人说那是崇祯帝的魂灵,还在跟王承恩唠嗑,说些没说完的体己话;也有人说,那是槐树成了精,把几百年的风雨都收在年轮里,等人来听。

不管是真是假,这煤山槐树的故事,就像老槐树上的年轮,一圈圈刻在京城里,刻在老百姓的嘴里。你要是路过景山公园,看见棵新栽的槐树,枝叶茂盛的,说不定就是当年那棵老槐树的子孙,带着前朝的露水,带着亡国的哭声,在风里晃啊晃的,把那些没说完的故事,说给每一个愿意听的人。

故事讲到这儿,您要是问我信不信有鬼,我倒觉得,这世上最长久的鬼魂,不是挂在槐树上的白绫,是人心头的念想。皇上念想他的江山,公公念想他的主子,老百姓念想那没了的太平日子,就连槐树,也念想那年春天的一场花事。这些念想攒在一块儿,就成了故事,成了传说,在人间飘啊飘的,比鬼魂还长久。

就像前几日我去景山,看见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正趴在石碑上数刻痕。她妈妈说:“这是明朝最后一个皇上吊死的地方。”小姑娘似懂非懂,伸手摸了摸石碑旁的槐树,突然笑了:“妈妈你看,槐叶上有露水,像眼泪呢!”她不知道,这滴露水,可能已经在人间流转了四百年,带着煤山的风,带着老槐树的魂,带着那些早就散了的君臣、没了的王朝,在晨光里,闪着微微的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魂穿兽世,美娇娘要反推

黄色的甜玉米

兵起大渡河,石达开再建天国

北大荒

网游:开局倒欠系统千万经验值

程枫破浪会有时

崩坏,为美好的世界献上祝福

一曲空梦

支柱计划

宇宙在熵增

大夏镇夜司

庞飞烟